【背景】
在前蘇聯的反法西斯戰爭中,頓巴斯礦區的小城克拉斯諾頓一度被德國法西斯軍隊占領。當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團員為核心,組成了“青年近衛軍”,展開了英勇的斗爭,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在1943年1月克拉斯諾頓收復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賣,大部分成員不幸被捕,被嚴刑拷打后的英雄們唱著《國際歌》,互相攙扶著走進礦坑,被活埋了。
“青年近衛軍”的領導人奧列日卡,在囚禁他的牢房里,用內心獨白回憶了他短暫的一生。
【選段】
即使我才十六歲吧,我的生活的道路是這樣的短促這并不是我的錯……什么東西能夠使我害怕?死亡?拷打?這些我都能忍受……當然,我希望我能夠死得讓人們的心里永遠記住我。但是就讓我死得默默無聞吧……那又有什么呢?現在千百萬像我這樣充滿力量和對生活的熱愛的人們都在這樣死去。我有什么地方可以責備自己的呢?我不說謊,在生活中從不取巧。我有時有點輕率,也許因為心腸太好而有點軟弱……親愛的奧列日卡!對十六歲的人來說這不能算是怎么大的過失……我連應分得到的全部幸福也沒有嘗遍,不過我仍然是幸福的!我覺得幸福,因為我沒有像蟲蛆那樣過著卑微的生活——我在斗爭……媽媽總是對我說:“我的小鷹!……”我沒有辜負她的信心和同志們的信任。讓我的死也像我的生一樣的純潔吧,——我可以問心無愧地對自己說這句話……你死得值得,奧列日卡!
(選自《青年近衛軍》)
【鑒賞】
才十六歲,就開始思索生與死的問題,這實在太殘酷了。但是,衛國戰爭讓英雄們迅速成熟。奧列日卡絲毫不回避他面臨的現實:死亡?拷打?尤其是他將怎樣死去?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還是默默無聞?當他把個體和祖國、自己和人民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沒有絲毫的遲疑了:“千百萬像我這樣充滿力量和對生活的熱愛的人們”都這樣死去。接著,他很誠實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優點和缺點。這個回顧沒有炫耀,也沒有苛求,甚至說不上多么全面,卻讓我們感到震驚:他還沒有嘗到人生的全部幸福啊,但是他抓到了人生的根本問題:什么是幸福。正因為如此,他在生命的最后日子,目標非常明確:“讓我的死也像我的生一樣的純潔吧。”于是,這個稚氣未脫的少年經過這樣的內心獨白,走進了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的行列,永遠受到各國人民的敬仰。
【鏈接】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是一部愛國主義的英雄史詩。小說分兩部:第一部描寫1942年7月德寇進逼克拉斯諾頓城和當地居民撤退時的情景;第二部描寫州委書記普羅慶柯和區委書記劉季柯夫領導下的“青年近衛軍”對敵人展開的一系列斗爭。
法捷耶夫塑造了“青年近衛軍”這個戰斗集體的英雄群像。這些只有十幾歲的青少年身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熱愛生活,向往未來,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并且時刻準備著為此而獻出自己的一切。他們具有高尚的共產主義品質、強烈的責任感、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和非凡的組織才干以及應變能力。因此,即使在戰爭年代那樣一個極其艱險的環境中,他們也完全可以組織起來進行斗爭,并做出驚人的事跡來。
《青年近衛軍》之所以成為前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不僅因為它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還在于它精湛的藝術成就。作品反映的生活,既立足于現實主義的真實、深刻,又飽含浪漫主義的激情,對未來寄予理想。小說的藝術結構博大、宏偉,且又相當完整而嚴謹。幾條斗爭線索緊緊圍繞一個中心,縱橫交錯而又主次分明、有條不紊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和諧而統一的整體。情節的發展緩急有致,起伏跌宕,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一步一步地展現出前蘇聯衛國戰爭中波瀾壯闊的斗爭畫面。作者為了塑造英雄們的光輝形象,調動了一切最有效的藝術手段,把人物放在廣闊的背景和嚴酷的斗爭環境中加以刻畫。作品善于用準確的肖像描寫和細膩的心理描寫來顯示英雄們外形與心靈統一的美,并以抒情的筆觸插入真摯而熱烈的贊美詞,從而使得每個人物都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可敬可愛?!肚嗄杲l軍》是真人真事與藝術虛構完美統一的典范,又是法捷耶夫熱烈追求和冷靜思考的結晶,不愧為一部優美的英雄史詩。
【王昌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