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
首先祝賀你們!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你們圓滿地完成了學業。
你們來到北大,選擇光華,是出于對知識的渴望,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我相信,北大沒有辜負你們的期待,光華沒有讓你們失望!對你們一生來說,知識是重要的,但僅有知識是不夠的。智慧比知識更重要,因為只有智慧,才能使你們真正活得幸福。北大能給你們知識,但沒有辦法給你們智慧,因為知識可以來自書本,智慧只能來自生活;知識是他人經驗的積累,智慧則是自己經驗的積累。這話是印度哲學家奧修說的,但也是我自己的人生體驗,我愿意與你們分享。
我出生在陜北黃土高原上一個偏僻的鄉村。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家就有一棵杏樹。到農歷三月,杏樹開花了。每天放學之后,我都會跑去看杏樹。杏花凋謝了,變成小小的果實,我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來吃。你們知道,剛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沒有辦法吃的。但我還是忍不住摘下來嘗一嘗。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長的煎熬。慢慢地,杏核變硬了,果實也變大了,我就開始大規模地吃,當然杏還是很酸的,酸得讓人齜牙咧嘴。到農歷五月底、六月初,杏開始發黃了,但我們家杏樹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著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與村里的小朋友交換著吃,結果發現,盡管我家的杏個頭較大,但別人家的杏都比我們家的香甜可口。在我記憶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學了,就再沒有可能與我們家的杏樹朝夕相對。在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我從西安回到家鄉。我一到家,媽媽就給我端上來一大盤杏,這杏又大又甜,真是好吃,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杏。我問媽媽:“這是哪家的杏,這么好吃?”媽媽說:“就是咱自家的杏啊!”這怎么可能呢?
原來,我們家的杏比別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發黃,還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時候,我從來沒有吃過熟透了的杏,難怪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家的杏總是酸的。
同學們,在你們即將開始人生新的旅程的時候,我與你們分享這個真實的故事,是想告訴你們,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變甜;杏如萬物,長在向陽地的開花早,長在背陰地的結果遲;杏又同人一樣,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我家那棵杏樹的杏不是天生就苦,而是成熟得比別人家的晚。其實,只要多等十天半月,一旦熟透了,那種清香美味勝過別人家早熟果實好多倍!
作為北大的學子,我不擔心你們沒有遠大抱負,但很擔心你們急于求成!到了新的崗位,你們會期待早早得到提拔,早早漲工資,早早成名成家,甚至早早進入福布斯排行榜。但你們應該記住老子《道德經》中的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偉大是由耐心堆積而成的!耐心意味著要經得起眼前的誘惑,意味著要道法自然,意味著無為而無不為。耐心不是壓抑,而是修行。不要采摘沒有成熟的果實,否則,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澀的!成熟是自覺自悟。只要你順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
(選自《讀者》2011年第1期)
閱讀練習
1.根據文章第二段內容理解:“知識”與“智慧”有什么區別。
2.簡要概括文中“我”與杏樹的故事。
3.為什么說“在我記憶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4.張維迎教授講杏樹的故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請談一談你的看法。
5.本文演講的中心是什么?
【康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