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張》是一篇很有欣賞價值的美文。作品中人物出場的藝術(shù)、人物介紹的藝術(shù)、人物對比的藝術(shù),以及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的藝術(shù)、伏筆照應(yīng)的藝術(shù)都表現(xiàn)得非常的高超。其中對比手法的運(yùn)用很多。首先從人物數(shù)量來看,海張五是帶著人的,三個人,有氣勢;泥人張一個人在那里默默地喝酒,在人數(shù)上形成很有意思的細(xì)節(jié)上的對比。課文第三段到第五段,主要寫的是那些吃飯的人與泥人張之間不同的表現(xiàn)。當(dāng)大名鼎鼎的張五爺來到天慶館時,其他人都是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來看張五爺,只有這位手藝人不管不顧,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根本沒有把海張五放在眼里。其次從這處對比描寫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處伏筆,就是通過寫海張五的樣子,“穿的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架式挺牛,橫沖直撞往里走”,來刻畫海張五狂妄的個性,然后在第五段我們發(fā)現(xiàn)泥人張非常沉穩(wěn)、非常安靜的個性。這兩處對比在展示兩個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之后,也同樣為下文埋下伏筆——在這兩個人之間必然會發(fā)生某些事情。全文最有意思的對比在于海張五是很囂張的、放肆的,有對其話語的描寫,對泥人張則沒有一個字的話語描寫。
《俗世奇人》中的《好嘴楊巴》說楊巴是“好嘴”,其實作者在文中就讓他說了一句話。1.從說話的難度看:(1)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亂飛”“潑了一地”,眾官員都“嚇懵了”,情勢緊急,千鈞一發(fā)。這種情況需要“敢說”。(2)左右為難:說是芝麻,這等于“罵中堂大人”;不說是芝麻,“等于承認(rèn)給中堂大人吃臟東西”,這時需要“巧說”。(3)時間緊迫:必須趕在中堂說話之前說,這時需要“快說”。2.從話語本身看,有兩個關(guān)鍵詞:(1)“不知道”,前文明明說“猜到”,這兒卻說“不知道”;(2)“不愛吃”,前文明明說中堂大人“不知道”,這兒卻說“不愛吃”。這樣說,有兩大妙處:一是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保皇桥K東西;二是給李中堂留足了面子。兩個詞使緊張的情勢頓時化解。3.從說話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轉(zhuǎn)危為安,而且李中堂對楊巴“心生歡喜”“賞銀一百兩”,從而使楊巴“威名大振”。4.從他人的角度看:故事開端,并不寫楊巴,而是從夸贊楊七的高超技藝開始,在第五段用“可是”一轉(zhuǎn),我們就明白了,寫楊七是為了襯托楊巴的。楊巴說話之前,眾官員“嚇懵了”“一個比一個糊涂”,而楊巴“立時猜到”“一轉(zhuǎn)兩轉(zhuǎn)三轉(zhuǎn),主意來了”;楊巴說話之后,李中堂覺得他“機(jī)敏過人”“心生歡喜”,“在場所有人摸不著頭腦”,而楊巴“心里頭卻一清二楚全明白”。危難之際楊巴顯身手,話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適時。作者有意把楊巴放在千鈞一發(fā)的風(fēng)口浪尖上去表現(xiàn),的確收到了以簡馭繁、以少勝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