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踮起腳尖,張望校園里那幢最安靜的高三教學樓,從學長的言行作息中,揣測著我將至未至的高三,似遙遙無期,又在溜走的每一個日子里無聲地提醒著它的迫近。我如今在大學的第一個寒假,翻出高三那年的隨筆,時間仿佛不經意間脫了節,那段日子是去似朝云無覓處,唯希冀回憶來填補。
我們的高三,因為高考,被賦予了特殊的意味。這是我們成長的年輪中共同的記號。提及高三,大學的室友們,即使來自五湖四海,也有一種心照不宣。《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天利、牛皮卷、模擬卷、仿真卷……都是曾經的默契。高考,是我們高三統一的標的,但途中的那一段故事各有不同
我們在那段值,導銘記的日子中演繹著自己的成長。
這是我的故事。我在班主任的眼中,是個聰明但不安分的孩子,即便是在氣氛緊張的高三。高三的第一個學期,我依然在學生會瞎忙活著策劃志愿者活動、安排國旗下演講,甚至兩次翹掉整個晚自習主持會議。每次從熱火朝天的活動現場悄悄地溜回高三寂靜的教室,看到整個教室的同學埋頭復習,我內心總是糾結著負罪感和憤懣不平之情。躡手躡腳回到自己的座位,我只能深深嘆一口氣,用精神勝利法撫平自己的情緒后,心無旁騖,彌補“浪費”的時間。當時那番投入的境界,夸張些說,可謂是“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猶定,神怡氣靜”啊。然而退出學生會后,我仍然“不務正業”。那年的學校元旦文藝匯演,我在朋友的唆使下競不顧繁重的課業負擔去做了主持人。于是,高三珍貴的光陰又被我“耗費”在寫主持稿、背稿、排練、彩排一系列瑣事中。班主任頗有微詞:精力分散,心氣浮躁。但直到現在,我從未后悔:高三的基調不應是慘淡的,奔向高考的征途中也有不容錯過的機會與精彩,我們不必慌張向前奔走。
動畫電影《美食總動員》中,廚神有句名言:“人人皆可烹飪。”即使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有懷揣夢想的權利。夢想或飄渺或現實,但守護夢想的力量確切地支撐著高三的孩子們苦苦跋涉。對于摯愛文學的文科生,北大無疑是我的夢想,甚至就像錢理群先生說的,是“精神夢鄉”。
2009年仲秋,邁入高三不久的我獲得了赴北大參加第四屆創新作文大賽的機會。第一次來到北大校園,古老的西門、聳立的華表、博雅塔、未名湖、圖書館燕園……眼前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北大符號,讓我感到夢想如此真實。那一年的大賽我幸運地獲得了一等獎。作文大賽雖不可與理科競賽的錄取優勢同日而語,卻肯定了夢想實現的可能性。我開始拼命踮起腳尖去勾觸我的夢想……
不久后,我爭取到北大自主招生的資格:夢想與我的距離似乎拉近了一些。而筆試的結果卻是戲劇性的:7分的數學成績讓這一次希望化為泡影。調侃著可憐的7分,不較真兒的我直奔高考。
高三頻繁的模擬考試讓我嘗盡沉浮的個中滋味。每一次知曉成績后,我總是對照著去年北大的分數線,計算自己與夢想的距離。這一場懸而未決的耐力賽,我與夢想總是保持著一小段距離:心墜著墜著,又不至于斷絕。九分之憾的結局讓北大夢落空。如今,偶爾地,我會想念最初,在偌大的北大校園,北方筆挺遒勁的古樹。
我遺憾,但不后悔,追尋夢想的征途本身就是一個寶藏。保羅·戈埃羅的小說《煉金術士》中寫道:“當你全心全意夢想著什么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協同起來,助你實現自己的心愿。”
失眠也許是重壓下的高三孩子們都經歷過的。高三下學期開學的第一個月,我不幸失眠。失眠不光是生理的折磨,更難以忍受的是心理的煎熬。深夜一兩點鐘,漆黑的宿舍里只有我意識清醒地干躺在床上,耳邊是室友均勻的呼吸聲。嫉妒著沉入夢鄉的室友,自己心上一團麻:責備、催促、焦慮、擔憂……甚至無助地掉眼淚。
高考不是一個孩子單獨的戰斗。父母的支持無疑是我們身后堅實的力量。爸爸分析我的心理癥結,媽媽配好安神助眠的中藥茶,手機為我整夜開著……經過一番調整,即便是高考的那三個夜晚,我都不再失眠。
回頭看自己的故事,所謂高考,其實是成長的契機:所謂高三,其實是體驗成長的過程。即使沒有高考這一段故事,在每個人生命的某一節點,也必然有某一考驗在鞭策著我們的成長。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此中成長的路途,不必慌張趕路,走得慢些,等一等靈魂,在征途中細細體味心智的成熟,在歲月里演繹我們每個人的這段故事。
編輯/殷衛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