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參與了對全市29個鄉鎮的審計調查,從調查的情況看,鄉鎮的各項規章制度在逐步完善,遵循財經法規逐漸轉好,但也發現了不少問題,主要是內控制度薄弱、財務管理松懈、財經紀律不嚴、政策紀律觀念不強,有的問題還相當嚴重。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現金管理較為混亂。《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銀發[1988]288號)文件,對現金的使用范圍,結算起點庫存現金限額,作了詳細規定,但大部分鄉鎮未認真執行。一是庫存現金超限額,少的數十萬元,多的達百余萬元;二是白條抵庫的現金比較普遍,如某鄉政府白條抵庫達七十余萬元,大多數是逐年累計下來,有關人員責任心不強,不清理、不催收,有的人員已經調走,還有的已死亡,現無法收回,造成損失;三是大額現金支付,在經濟交往活動中,不通過銀行轉賬,而是用大額現金交易,小的幾萬元,大的數十萬元,在支付工程款方面比較常見,如某鄉政府一次用二十萬元現金支付敬老院工程;四是“坐收”現金,一些鄉鎮處置的資產等其它收入,現金收取后出納人員不及時存入銀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容易出現財務人員出借及挪用現金現象,如某鎮出納挪用一百多萬元現金用于賭博,后該出納被判刑。
2.白條列支問題突出。從調查的情況來看,鄉鎮用白條列支的現象普遍存在,白條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市場上購買的三聯單,有單價、數量、品名等;另一種是自制白條,隨便填寫。少的一年數萬元,多的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比較大的主要支付基建工程款,如某鎮政府白條列支基建工程,一筆四十萬元,同時造成國家稅源流失,有關部門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任其發展下去,也給虛報者、貪污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3.收據管理使用較亂。目前,鄉鎮使用的收費收據大致有以下幾種,行政事業性收據、社會撫養費專用收據、鄉鎮自制收據、市場上購買的收據,對各種收據的使用,上級都有嚴格規定,但大部分鄉鎮沒有按照規定認真執行,在收據的使用上亂用、串用現象普遍,如收社會撫養費,未用專用收據,而是用行事事業性收據、自制收據,還有的干脆用三聯單。此外,對收據領、用、管、銷四個環節也不嚴,特別是對自制收據、三聯單收據的管理現狀,有關人員說不清、道不明,處于失控狀態。
4.招待費嚴重超支。盡管國家對行政事業單位招待費的開支比例作了明確規定,招待費超支問題也是老調重談。從調查29個鄉鎮來看,招待費超支問題大多數鄉鎮比較突出,客觀上講,上級制定的招待費比例也偏低,加上鄉鎮迎接各種檢查次數多,接待任務重;主觀上講請客風、吃喝風不同程度的存在。長期以來對招待費的開支無嚴格的考評考核制度,無嚴格的處理處罰制度,也是造成招待費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5.“坐收坐支”預算外資金。從這次調查情況看,大部分鄉鎮沒有按照《關于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決定》(國發[1997]29號)文件精神落實,該文件對預算外資金的管理作了詳細的規定,對收取的預算外資金必須上交財政專戶儲存,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如某鎮政府2008年收取預算外資金五百余萬元,分文未上交財政專戶儲存,而是直接“坐收坐支”。
6.部分資產運作不規范。一是資產處置不規范,部分鄉鎮對資產的處置,雖然經班子集體討論決定,但對資產未進行有效評估。二是資產購置沒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進行采購,部分鄉鎮購置的小轎車、大批量的辦公家具等,沒有進行政府采購,而是擅自采購;三是個別部分鄉鎮的基建項目工程結束后,沒有送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和審計部門決算審計,只憑施工方出具的結算清單,進行了結算付款。
7.往來賬款清償不及時。審計調查發現,大部分鄉鎮普遍存在往來款項掛賬數額較大,少的數十萬元,多的達近千萬元,有的掛賬時間較長,鄉鎮既未按有關規定清理債權債務,有些債權也未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追索,喪失了有效的追索權,隨著換屆的變遷,很多資金成了死賬,造成了資產流失,也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二、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一些鄉鎮主要領導財經紀律觀念、政策紀律觀念不強,對本單位存在違紀違規問題認識不足,甚至不了解,個人應承擔的領導責任不清楚;二是內控制度松懈,鄉鎮都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財務管理制度,資金審批制度等,但制度寫在紙上,貼在墻上落實在口頭上,形同虛設,執行制度不力;三是財務人員責任心不強,還有的對財紀法規生僻,難以起到當好領導參謀和審核把關作用;四是鄉鎮資金緊張,大部分鄉鎮實行分稅制后,財政困難,財政供養人員逐年增加,同時要確保穩定,確保工作正常運轉;四是處理處罰監督未到位,長期以來各監督部門對違紀違規問題,雖然發現了,也處理了,就是象征性的罰一點款了事,形成了處罰就輕,罰而不糾、糾難落實,使被查單位違紀違規問題屨查屢犯,“舊病復發”。
三、針對存在問題對策
1.提高認識,端正思想態度。鄉鎮黨委要把財務管理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財務管理無小事,加強財務管理,是搞好農村經濟工作、促進鄉鎮經濟工作快速發展的需要;嚴肅財經紀律,是解決財務管理混亂的需要;是確保國家集體財產安全、完整的需要;執行政策紀律,是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積極性,安定團結,社會穩定的需要;是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樹立良好形象的需要;是反腐倡廉鞏固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需要。
2.加強培訓,提高業務素質。為了提高鄉鎮黨委政府依法行政能力。首先,每年要加強對鄉鎮主要領導進行一次財經法規培訓,由專業人員授課,培訓內容主要學習各種財經法規,重點應培訓學習國務院頒發的《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該條例內容豐富比較具體,通過培訓,努力提高他們遵守有關政策,財經法規的自覺性。二是抓好在職鄉鎮財務人員培訓,當前鄉鎮財務人員業務參差不齊,有的業務水平低下,對這些人員的培訓要多層次、多渠道,要以財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既要培訓學習會計知識,財經法規等業務知識,也要加強對財會人員職業道德,思想品德等方面培訓學習,使他們成為思想過硬、政治可靠、作風優良、工作敬業、業務精通的人才。
3.嚴肅紀律,狠抓制度落實。為了規范鄉鎮的財務管理行為,落實各項制度。一是要落實會計與出納分離制度,相互制約,會計管賬,出納分管現金并登記日記賬,會計要認真負責經常與出納核對現金日記賬,確保現金限額符合規定和安全。此外,印章、現金支票、轉賬支票必須分別多人管理,不得一人大包大攬;二是落實現金管理制度,財務人員及分管財務工作的鄉鎮領導要認真把關,對超出現金使用范圍的不得提現金,一律通過轉賬;三是統一收據的管理。對各種收據的管理要派專人負責,管理收據要對待管理現金一樣重要,要把好收據的“領、用、銷、管”四個環節;四是落實集體決策制度,強化民主理財,對較大資金開支、重大的基建項目,要經班子成員集體研究決定,不得搞“一言堂”;此外,對資產處置、基建項目必須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要進行公告、要陽光操作、要引入公開公平的競爭。
4.強化監督,上下齊抓共管。一是要強化監督機制,紀檢監察部門、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要經常加強聯系,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及時糾正,及時處理,努力建立財務管理新秩序;二是要強化責任追究制,要把鄉鎮財務管理工作優劣列入評比考核范圍,實行必要的獎懲,還要把鄉鎮主要領導執行國家有關財經政策、財經紀律納入監督范圍,對財務管理不嚴,出現財務事故的鄉鎮,不但要追究有關財務人員的責任,而且要追究領導責任。
(作者單位:豐城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