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交往變得更加便利和快捷。手機作為現代科技的杰出代表,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與此同時,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也在逐漸加深。與這一現象如影隨形的則是“手機綜合征”、“電子孤獨癥”等一系列現代城市病。親愛的朋友,你的手機有沒有“賴”上你呢?
手機依賴 正在加深
在日本,年輕人離了手機就無法生活
走在日本的街頭,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人不是在打電話或者看手機,就是手里拿著手機。在這個對電子產品精益求精的國家,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看起來比其他國家和地區還要高。
許多日本年輕人對手機上癮,他們不只每天帶著手機,而且表現得似乎離了手機就無法生活。現在的手機能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人們認為這些都是日常生活所必需。各種資訊、繽紛娛樂,一機在手,盡在掌握。人們總是帶著手機,手機似乎成了他們與朋友和外界聯系的唯一方式。
在飯店和咖啡館里,手機常常就放在桌面上,哪怕身邊有人相伴,他們也會發信息。一旦收到一條信息,就算正在交談之中,他們也會馬上回復,似乎毫不在意或意識不到收發短信的行為對談話的打斷,甚至也不覺得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舉動,這在素來講究禮儀的日本是多么不可思議!
除此之外,年輕人還傾向于用信息告訴他們的戀人他們想分手。沒有眼淚、沒有挽留、沒有糾纏,在現代生活中,一段感情可以用手機開始,也可以用手機刪除得沒有一絲痕跡。
在美國,手機已取代狗成為人類最忠心的朋友
手機在美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僅人們越來越離不開它,它還取代狗成了人類最忠心的朋友。
美國網站TeleNav針對美國人使用手機的習慣做了一份調查問卷,以下數據來自514名受訪者。為了了解人們對手機的鐘愛程度到底有多深,調查向受訪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了手機,是否愿意放棄酒、巧克力、咖啡、鍛煉及性愛等一個星期。這些選擇項,幾乎都是美國人生活的重要環節。得到的答案是:為了手機,愿意放棄酒、巧克力、咖啡、鍛煉和性愛等一星期的比例分別是70%、63%、55%、54%和33%,甚至有22%的受訪者表示,寧愿一星期不與愛人伴侶見面,也不愿意放棄手機。
由此可見,美國人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有多深。調查結果還顯示,其中的iPhone用戶可能比其他手機使用者更離不開他們的愛機。受訪者極度依戀他們的手機,有66%的人表示晚上會和手機一起睡覺。與普通手機相比,智能手機用戶更迷戀和依賴他們的手機,手機提供的軟件、網絡、個性化的配置使他們得到比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快樂和滿足。
在中國,情感空間正被手機蠶食擠占
公交車上,戴著耳機、兩手插兜,邊聽音樂邊小聲哼哼;地鐵站里,面帶笑容、拇指飛快,或玩游戲或發信息;同學相聚,心不在焉,一邊聊天一邊不時瞟瞟或把玩自己的手機朋友會餐,舉杯動筷之前,先拍張照片上傳微博或網絡空間……早上,手機叫我們起床;晚上,手機伴我們入眠。
這些場景我們是如此的熟悉,或許我們自己的身影就在其中。
自從有了手機,我們不再給家人寫信了,“家書抵萬金”的際遇不一定出現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情侶之間也不魚雁傳書了,“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的情書已成為歷史遺跡。有了手機,我們真的與朋友們“天涯若比鄰”了,因為我們可以時刻在即時通訊工具上、微博上關注到他們的一舉一動。然而,我們多是隱身一族,冷眼旁觀而已。
自從有了手機,本該見面談的,我們改打電話了;本該打電話說的,我們改發短信了;本該逐一問候的節日祝福,我們改群發短信了。同一宿舍上下鋪的室友,同一間辦公室面對面的同事,甚至親密如情侶、夫妻,傾心交談的方式也逐漸被短信和網絡聊天所取代。
“人機互動”讓人孤獨
人們對手機的過度使用,已經越來越偏離了發明和設計手機的初衷,它本為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實際卻使人與人越來越疏離。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越來越多的功能、越來越炫的外表如同大量五光十色的氣泡,將使用者層層包裹。它使人過多地沉溺于手機自身創造的“絢爛奇幻快樂”的世界里,無法也不愿自拔。由于“人機互動”遠遠簡單于“人際互動”,所以手機正在快速降低人們社交的能力,建立起一堵堵高高的“心墻”。虛擬世界的快樂在無限擴大,而現實生活的圈子卻逐漸變窄。
對以手機為代表的數字終端的依賴,和現代人渴望歸屬感、認同感有關。然而,隨著人們對手機依賴程度的加深,人們會不同程度地患上手機綜合征和電子孤獨癥,對此,我們應該加以重視和警惕,防患于未然。
手機綜合征的表現
按輕重程度不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形:1.在一段時間內沒有聽到鈴聲響起,便會煩躁不安,心情低落。2.若手機長久沒有動靜便易產生幻聽,打開手機未發現新信息,就會覺得奇怪。3.離開手機一刻便坐立難安,似乎心里少了什么,空蕩蕩地難受;又像是錯過了什么,感到莫名的焦慮,以致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身邊的事中。
什么是電子孤獨癥
醫學研究證明,長時間接觸手機、電腦、MP4等電子產品,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水平會升高,患者短時間內呈現高度興奮,但之后的頹廢感和沮喪感更為嚴重,繼而出現焦躁不安等狀態,是為電子孤獨癥。
走出依賴 擁抱生活
專家認為,手機依賴本質上是一種焦慮,一種期待,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而產生的心理現象,也是精神上空虛、寂寞的表現。它雖然說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疾病反應,但任其發展也會對身心帶來嚴重的影響。
如何克服手機依賴,回歸健康生活方式呢?研究孤獨癥的專家指出:當人們面對面接觸時,腦下垂體后葉會分泌一種類似催產素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人們減緩壓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發愛的感覺。這把鑰匙應該可以開啟手機依賴的心鎖。
如果你正被手機依賴困擾,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1 減少使用手機的頻率
手機的作用是方便聯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盡量減少使用手機。除非實在必要的聯系,能用固定電話的情況不用手機,不用手機上網發郵件、玩游戲、讀新聞等。試著進行物理隔離,結束“人機一體”的狀態,把手機裝在背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或放在桌面上。剛開始可以請親友幫忙監督,幫助自己逐步減輕對手機的依賴。
2 多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
除了打電話,不太緊急的事情可以寫書信,還可以坐下來面對面地談話。這些做法可能比打電話溝通的效果更好,既聯絡了感情,也能把事情說得更清楚、更透徹。不要封閉自己的情感,喜怒哀樂多向身邊的親友傾訴,給自己減壓。陪父母、祖父母聊聊天,回憶自己兒時的往事。陪愛人散散步,給孩子講講故事。多和同學朋友聚聚,一起去看望當年的老師……
3 參加有益身心的文體、公益活動
解除手機依賴最有效的方法還有轉移注意力和壓力。盡量避免獨自在家,多參加戶外活動。健身能增強體質,給肌體注入活力;旅游能愉悅心智,使人增長見聞。多讀讀紙本的書,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調整到積極健康的心態,多幫助別人,到社區做志愿者、當義工,在助人中感受快樂。還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新目標,學一門外語或者學一項新的技藝,也可以設定自己在工作上的新突破。
4 借助心理醫生的幫助
對于有些手機依賴比較嚴重的情況,上述的三種方法難以奏效,那就應當及時到醫院診治,請心理醫生對癥下藥。在醫生的干預和幫助下,先進行脫敏治療,然后視情況在醫生和親友的幫助下逐步擺脫心理依賴,回歸正常生活軌道。
請暫時關掉你的手機和網頁,從虛擬的世界里走出來,看看大千世界,擁抱自然,擁抱生活。當手機只是你親密有間的朋友,當你發現手機之外的世界更精彩,祝賀你,相信你已經從手機依賴中走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