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是唐代著名詩人,唐貞元年間中進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等職。張籍家境貧寒,一生體弱多病,后還因患眼疾而失明,所以在當時有“貧病詩人”之稱。
有一次,張籍不幸外感風寒,連續數日咳嗽不止,因無錢醫治,病情日漸加重,張籍此時心急如焚,一籌莫展,他忽然記起曾經有一位僧人向他說起一種叫款冬花的中藥,治療久咳特別有效。于是,張籍囑咐家人采來款冬花,煎服幾次后,病情大減,咳嗽也止住了。他高興地寫下這樣一首詩:僧房逢著款冬花,出寺吟行日已斜,十二街人春雪遍,馬蹄今去入誰家。張籍這首詩既是他對過去親身經歷的回憶,又表達了對中藥款冬花的由衷贊美。
款冬花,又名冬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款冬的花蕾。傅成曾寫有《款冬賦序》:“予曾逐禽,登于北山,于是仲冬十一月,冰凌盈谷,積雪被崖,顧見款冬煒然,始敷華艷是也。”他描繪了在冰天雪地里開放著的款冬花是如此嬌關。款冬花主產于甘肅、青海、內蒙古、陜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其中以甘肅靈臺產品為最佳。款冬花一般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在花未出土時挖出其花蕾,放在通風干燥處陰干。在采集款冬花藥材的過程中,需注意不可水洗、手摸、日曬和受凍,否則容易變黑、影響藥效。
款冬花是傳統中藥,其性辛溫,入肺經,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咳嗽氣喘、肺虛久咳、痰咳帶血和喉痹等癥,在用于治療咳喘或久咳不愈時,多與紫苑相配伍,可消痰下氣,止咳平喘。
呆若木雞與養生
畢海金
日常生活中,若是碰到一些人呆頭呆腦或無端發愣,可以開玩笑說這個人呆若木雞。在大多數人看來,呆若木雞是一個貶義詞,殊不知,呆若木雞其實是一種大境界,更是一種養生的好方法。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是一個寓言故事,大致是說周宣王愛好斗雞,讓一個叫紀渻子的人為他喂養。十多天過去了,紀渻子告訴周宣王斗雞沒有訓練好,原因竟然是那些斗雞要么氣勢洶洶、目光炯炯,要么見到別的雞就著急地去打架。這樣又過了二十多天,紀渻子說斗雞已經差不多養好了,而現在的斗雞竟然是呆頭呆腦,遇事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雞一樣。但是,就是這樣的斗雞,在斗雞場上遇到別的雞時,未曾開戰,早已把別的雞都給嚇跑了。
莊子的這則寓言短小精悍,同時也透露出了很深刻的養生道理。在莊子看來,懷有大智慧的人看上去是遲鈍的,如“大巧若拙”般,掌握高超技巧的人乍看上去是粗鄙的,但正是這些人,有著非比尋常的大能力。同樣的,真正懂得養生的大家,不會隨意泄露自己的精氣神。他們會閉緊雙目,或是眼神渙散不集中,為的就是不讓太多的外界事物進入自己的視野中。同樣,外界的聲響,也盡量不去聽或是去回應。這樣,少了會耗神傷氣的根源事物,因此能夠保命全形,達到養生的目的。
上面所講的做法可能有點偏激,難以做到。但是,在現代社會中,確實充滿著各種誘惑,耗費著人們的精力和心神,使人精竭真散,年齡不大就先衰老了。
因此,在現代社會中,也許我們真需要的就是一份“呆若木雞”的態度:不為外物打擾,專心于有意義的事情,避免一些與社會和其他人的沖突,“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樣,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更好地相處下去,給自己一份怡然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