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自古就有“小小偏方,氣死名醫”的說法。有些流傳千古的偏方確實有不錯的功效,但有些偏方卻是某些不法分子用來騙錢的幌子。就在人們在信與不信之間徘徊時,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因輕信“偏方”而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偏方到底有沒有合理性?偏方治病可信嗎?專家對此又是怎么看的呢?
到底什么是偏方
中醫意義上真正的偏方,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對特定人群有效的藥方。偏方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是中醫的組成部分之一,但它并不是中醫治病的主流。
實際上,主流醫學界對偏方并非一味排斥,甚至有個別偏方被藥企開發成藥品進入了主流。比如,西瓜霜合片就是源自清朝名醫顧世澄的一劑偏方;阿司匹林的誕生則與柳樹皮能退熱的發現有關。偏方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日常生活中總結的。如蘿卜平氣、艾葉驅蚊等,這些是解決日常問題的小方法。一般來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要視個人體質和具體情況而定。
古書或民間流傳的。此類偏方年代久遠,且存在地域差異等問題,有些已被淘汰,但有些仍在發揮作用。如用麩子、烏頭等治療風濕病在南方會有效,到了北方則會“水土不服”。
商業炒作,純屬杜撰的。譬如有的腫瘤方面的偏方書籍,里面均是個案記錄,卻未見一個病理診斷報告、具體治療過程,科學性更是無從談起。
有些真正意義上的偏方在臨床上還是能解決一些問題的,但它們只能在判斷無害的前提下謹慎使用,并根據經驗去嘗試和總結,而不是隨意使用。
不要盲目迷信偏方
偏方在國外也曾流行過。不過近幾百年來,外國專家通過對偏方的研究,發現大多數是無效的,而在我國,這項工作尚未受到重視。令專家擔憂的是,“中醫偏方”已成商家牟利的幌子,將病人拉離正規治療的軌道。那么,面對通過各種渠道傳播的“偏方”,該如何對待呢?
確診后要到正規醫院治療?,F代醫學對很多疾病已經有了很好的治療方法。以高血壓來說,已有不少降壓效果不錯且副作用小的藥物,有些患者輕信偏方,反而耽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對于治療無望的重癥患者來說,若為求心理安慰,滿足兩個原則可去嘗試偏方:一是不用花大錢購買;二是沒有毒副作用。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偏方號稱“以毒攻毒”,而食用含劇毒物質,很容易發生生命危險。
高血壓患者應熟知的“不等號”
高血壓≠一定需要藥物治療
高血壓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其中,非藥物治療措施是治療輕度高血壓的首選方法和基礎療法。目前的研究證明,有效的非藥物療法有:控制體重;限鹽;戒煙;避免情緒波動;合理運動。
能降低血壓的藥≠理想藥
降壓不是治療高血壓的惟一目的,也不是評定藥物療效的惟一標準。理想的降壓藥物,應該在降壓的同時,不影響脂肪代謝和糖代謝,保護心腦血管等器官,且無明顯不良反應,適合長期服用。
降壓越快、越低≠越好、越安全
一般來說,除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患者需緊急降壓外,其他高血壓患者,即使血壓較高的II、III期中、重度高血壓患者,也應平穩而逐步降壓。血壓下降過快、過低,極易發生腦缺血、體位性低血壓等。
血壓降至正常≠治愈
臨床上有不少高血壓患者,經住院或門診治療后,血壓降至正常范圍就自認為治愈,不再用藥。結果沒過幾日又復發,再服藥。這樣治療對身體是非常不利的。目前,醫學專家們推薦依據患者不同病情靈活選藥的階梯治療方案,即所有藥物初用時都應自小劑量開始,待血壓下降至預定水平,且穩定一段時間(6個月)后,再減少用藥種類、劑量,以最大限度地減輕或消除不良反應。
自我感覺良好≠不需要治療
由于老年人有生理性退變;對高血壓的反應不敏感,在服用某種藥或經系統治療后,血壓暫時處于機體可以承受的限度,頭暈、頭痛等癥狀不明顯,但不要被這種“無異?!焙汀傲己谩钡谋砻娆F象所迷惑,更不要擅自停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