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骨關節炎等骨骼疾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雖然這些代謝性骨病已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有關骨骼肌的增齡性變化,卻鮮為人知。近年研究表明,骨骼肌的增齡性改變與骨質疏松、骨關節炎乃至多種慢性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充分認識骨骼肌的增齡性變化,對預防老年性骨病以及某些慢性病具有重要意義。
“肌肉衰減綜合征”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病征。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人體的骨骼肌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地衰減。據報道,一般50歲以后,骨骼肌量平均每年減少1%~2%,60歲以上慢性肌肉丟失約30%,80歲以上約丟失50%。而肌肉減少30%將影響肌肉的正常功能,導致走路不穩、行走困難,甚至跌倒、骨折。一旦骨折長期臥床,又會加重肌肉流失、骨量下降,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對老年人健康危害更大的是在肌肉(主要是骨骼肌)流失的同時,常伴有脂肪組織的蓄積。這種既有肌肉流失,又見脂肪蓄積的表現,稱之為“肌肉衰減性肥胖”。
人過中年,常會發胖,而在日益發胖時,很少有人會意識到肌肉在悄悄地丟失。這種“肌肉衰減性肥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松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2010年韓國一項研究顯示,老年人患“肌肉衰減性肥胖”者,男性為35.1%,女性高達48.1%,這類人患代謝綜合征的危險性遠高于“單純肥胖”及“單純肌肉衰減綜合征”者。所以,關注“肌肉衰減性肥胖”十分必要。
2010年,歐洲老年醫學會等根據發病原因,將“肌肉衰減綜合征”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營養相關性三類:原發性肌肉衰減綜合征主要指除了明顯老化,沒有其他任何原因;繼發性肌肉衰減綜合征包括活動相關性和疾病相關性肌肉衰減綜合征;營養相關性肌肉衰減綜合征主要由能量或蛋白質攝入不足,胃腸功能紊亂,消化吸收障礙或服用某些藥物,造成厭食等引起。
防治老年肌肉衰減綜合征有兩項重要舉措:“抗阻力運動”和“加強營養”。其中抗阻力運動是防治老年肌肉衰減綜合征的有效方法,諸如使用啞鈴、杠鈴、拉彈力帶等健身器械運動等。日常爬樓梯、騎自行車也是很好的抗阻力運動。《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倡導天天運動,建議堅持每天進行相當于6000步的身體活動,對預防老年肌肉衰減綜合征有一定的作用。加強營養,應在平衡膳食的基礎上,重點加強蛋白質營養。
“睡不醒”提示三類病
大洋
有關研究表明,經常“睡不醒”對于老年人來說是身體向他們發出的警報。
心臟病
由于大腦在工作時所需的氧和營養物質主要靠心臟“泵”到大腦的血液(在心臟每收縮一次射出的血液中,有1/5流向了大腦)來提供,所以大腦代謝的正常與否與心臟的收縮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當老年人的心臟收縮功能減弱時,其大腦就會出現缺氧的現象,而老年人大腦缺氧在神經系統方面的表現就是經常“睡不醒”。因此,老年人若是出現“睡不醒”的癥狀,就說明其心臟的收縮功能可能出現了問題,即可能患了心臟病。
腦血管疾病
老年人的腦血管若發生了硬化、萎縮或脂質沉積,就會使其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降低,從而導致其腦組織出現缺氧、缺血的現象。久而久之。老年人就會因此患上腦梗塞、腦萎縮、腦血栓等腦血管疾病。在上述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過程中,腦組織缺血、缺氧就會導致人們總是睡不醒(包括睡眠頻率和睡眠時間發生改變)。所以,老年人若總是睡不醒就要警惕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慢性疾病
老年人若患有慢性腎炎、糖尿病、慢性肝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等各種慢性病,其新陳代謝的速率就會逐漸降低,導致其體內有毒的代謝物不能順利地排出體外,進而影響到其植物神經的調節功能,使其出現整天“睡不醒”、多汗等癥狀。此時,就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看看是否患了什么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