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往往給人以嚴肅、枯燥、難以讓學生接近的感覺。如何從根本上轉變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由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和樂于接受的良性局面,將決定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標的達成。通過調研當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審美趨向,從美育中受到啟發,認為要轉變被動學習思想政治課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習自覺性,可從挖掘思政課教與學各環節之美的思想出發,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的自覺性,以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
【關鍵詞】美育思想 思政理論課教學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9-0003-03
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塑造靈魂,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為祖國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渠道。然而,思政課總是給人以嚴肅、枯燥、以說教形式給學生以居高臨下難以接近的感覺。近年來,教師在教學理念上不斷更新,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不斷探索和創新,思政課教學成效有了較大提高,如何從根本上轉變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由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和樂于接受的良性局面,將決定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標的達成。到底還有什么因素可對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成效起重要作用呢?帶著疑問,通過調研當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審美趨向,從美育教育中受到啟發,我們認為要轉變被動學習思想政治課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習自覺性,可從挖掘思政課教與學各環節之美的思想出發,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的自覺性,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成效。
一 當代大學生思想實際和需求需要美育引導
我們對受教育對象展開調查,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分析發現,當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對美的追求呈現出如下特點:
1.思想和選擇的多樣性、活躍性和迷茫性,以及對接受思想引導的渴求性
大學生仍處于思想觀念的形成和逐漸固化時期,他們越來越多地思考自己和外部世界,大學生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呈現游移性的特點,價值判斷仍處于不穩定狀態,需要固化,自我約束能力仍需加強。他們往往知道如何做是不對的,但他們也會去選擇。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速度和信息量更快更多,平時對時事信息的主要來源渠道與其他渠道相比,占多數的還是通過網絡。但他們通過網絡進行的信息溝通和交流缺少正面有效和及時的引導,往往是他們之間進行傳播,因而思想的辨別能力不斷受到考驗和鍛煉。有一半受調查者經常議論最多的話題是與他們這個年齡和心理相適應的畢業分配和戀愛問題,對這些問題他們也需要做出判斷和選擇。思想和政治引導教育也是他們所希望得到和接受的。在受調查者中,有80%的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很需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培養。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文化與價值趨向多元化的時代,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既面對許多的機遇,又面對許多的選擇和困惑,當他們難以做出判斷和選擇時不可能事事都要問父母,他們希望通過學習得到思想上的引導和幫助。從調查中發現,現階段大學生的信仰呈現多元化趨勢和盲目性特征。他們的信仰仍表現出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主體,同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大學生的思想除了來自于父母長輩和學校的教育外,外界多樣的開放的世界也給他們帶來了新鮮感和沖擊感,他們在這一階段的叛逆心理使得他們更容易接受一些新鮮和刺激感強烈的事物,所接受的信息量更多也更豐富。
2.人生追求目標的物質性和現實性
注重對物質的追求成為他們對人生追求的思考和選擇。他們看重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有53%的受調查對象認為人生目標就是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大學生更容易接受現實,他們不愿意過多地思考和爭論抽象的人生價值,而更愿意在實際生活和工作實踐中體現人生價值,并將人生價值具體化。
3.對美的追求的實用性
當代學生更傾向于以對自己“有用和無用”進行價值的判斷,他們認為對自己有用的就值得追求,對自己沒用的就不值得追求,而今天在他們的認識中區分“有用”與“無用”的主要標準不是以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發展這一價值取向為選擇標準,而是以是否有利于自己將來在社會上生存、立足和發展為價值取向的標準。因而他們對理論的學習缺乏興趣,而注重于對技能的掌握、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對人際關系的看重等,認為只有這些是當前值得追求的。
4.對傳統價值觀念和受教育方式的顛覆傾向和對新事物的熱衷與追求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媒方式的多樣和快捷符合大學生的需要,他們對新事物更加熱衷,不愿受更多的傳統觀念的約束而更傾向于展現個性,表達自我,對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接受較快,他們無疑認為新的事物是美的,因而也更感興趣,從而表現出主動地學習與追求新事物,對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表現出排斥和抵觸。在今天這個新的開放時期,青年人追求獨立的個性和自我,他們的思想越來越呈現出主體化的傾向,也越來越體現出獨立的個性特點。他們希望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評價這個世界,不再愿意接受帶有強制性的、被動性的、說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愿意接受用別人的眼睛所認識到的這個世界,而是希望在潛移默化中、在輕松愉快的生活體驗中得到認識,希望體現出個體的主動認識,并且今天的人們也更加關注生活的意義,追求美好生活和美的事物。這已成為他們的普遍要求。
在當前學生中呈現出的思想認識和對美的追求的特點,啟示教育工作者應從學生特點和需要出發尋找合適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課堂上就很少有美的思想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又形成了更多地強調規范、約束的教育模式,這種觀念的教育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在當今市場經濟建設中,隨著我們社會中經濟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價值判斷也必然呈現多元化,美丑不分、是非不分的“價值判斷錯亂”現象在許多青年人中仍存在著。這些都反映出青年人在心靈上的迷茫與困惑,也反映了正是需要教育給予引導的時候。
二 人對美的追求動機總是內在主動的
世界上有好人、有惡人、有愚夫、有智者,但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不管是愚夫還是智者,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愛美。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俗語也道出了美是人的一項最普遍的價值,即審美具有普遍性。在現實世界中,沒有哪一種價值能像美這樣獲得廣泛的贊同。
從人類對美的認識和探究中不難發現,美與和諧、美與真理、美與道德都有著統一性。
1.對美的追求就是對和諧的追求
“美是和諧”是一個古老、恒久而又日新的命題。它的起源,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他既是一位哲學家、美學家,又是一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認為天上發生的事情,在地上也可以找到;支配著自然的法則,也支配著人的活動,“整個天體是一種和諧和一種數”,因此,“美是和諧與比例”“和諧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音樂實際上是一種存在于天體中的和諧。而人體美“不在各因素之間的平衡,而在各部分之間的對稱——例如各指之間,指與手的筋骨之間,手與肘之間,總之,一切部分之間都要見出適當的比例。”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談論“美的和諧”時,中國的思想家們也在談這個主題,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講的“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中,正也。”(《說文》史字解)正,也就是恰當、妥當、合乎客觀實際的意思。“庸,用也,從用,從庚;更事也。”(《說文》)更事也就是經歷事物,與經事同義。聯系起來講,“中庸”就是正確、恰當、妥當地為人處世,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第二章注)。而“中”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和”,而且“中”“正”本身就是一種“和”,一種達到一定“度”的“和諧”。自身和諧,才能促使人際關系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美是和諧”是中西美學家不約而同的一個共同之點,而且在具體觀點上又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
2.對美的追求也是對真理的追求
“美是存在真理的閃光”。美與真之間存在著對立沖突,但也有和諧共處的時候。在西方文化中,彼岸世界是一個真善美統一的世界。在中國思想中,孔子經過一生的修養,在70歲的時候所達到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也是一個融真善美于一體的境界。人類的本性就是要追求真理。對于美與真理關系,黑格爾認為:“美與真是一回事,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而客觀事物作為理念的異化,其真理就是揭示出事物之所以為此事物的理念”。德國現代著名哲學家、美學家馬丁#8226;海德格爾認為真理發生的方式多種多樣,而藝術是顯現真理的最佳方式,“真理在審美經驗中以感性形式直接呈現出來”,這可以看做是“美是真理的閃光”的最好注解。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曾經做過一個關于《美與物理學》的講座。他說:“當你小時候看見了虹跟霓都會說‘啊,非常美’。等到你年紀稍微大了一點的話,你會做實驗的話,那么你可以量那個虹是多少度,霓是多少度。你如果去量了以后,你就會發現虹是42度,就是它這個角是42度的,而霓是50度。而且你繼續觀測以后你知道虹是紅在外,紫在內,霓是反過來的,是虹在內,紫在外。這些都是你觀測了以后了解到的,這個非常美妙的現象是實驗的美。可是你進步到了唯象理論以后,你就懂為什么會有虹和霓呢?是因為太陽光在水珠里頭可以有一個全反射,一次全反射就出來虹,兩次全反射就出來霓。而且你經過全反射的計算可以算出來一個是42度,一個是50度。這個是唯象理論的美,我想任何一個學生第一次算出來這個42度跟50度的時候,不可能沒有一個非常深的感受,覺得這真是妙不可言。可是這還不夠,為什么要有全反射,為什么要有折射,這些要到理論架構里頭找。到了麥克斯韋方程式出現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到為什么要有全反射,而且可以知道為什么會在水里要有折射。把它的根源找出來了,所以這個是更高層的美。”他的這段話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美,或者說人類感受到美時更有助于去追求真理。
3.“美是道德的象征”
美和善都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價值,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都是有缺陷的,只有盡善盡美才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理想。盡管“盡善盡美”是人類追求的美好理想,但美與善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觀點提出了審美判斷和道德判斷具有類比關系,即美的事物所引起的感覺和道德判斷所引起的心情有類似之處。正因為有了這種類似,偶然的、需要感性刺激的審美判斷,就有可能逐漸養成一種習慣的、無需感性刺激的道德評判。美與善之間密切的關系還體現在古羅馬時代的賀拉修斯提出過“寓教于樂”的思想。俄國杰出的小說家列夫#8226;托爾斯泰說過:“藝術所傳達的感情的價值是根據人們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而加以評價的,是根據人們借以辨明生活中的善與惡的那些東西而加以評定的。”這種思想與中國的“文以載道”思想具有相同之處。雖然這些思想具有片面性,但仍然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就是這些思想家都看到了審美的特殊魅力,即審美教育比單純的道德說教、政治宣傳更容易深入人心,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人類對美的追求與對和諧、真理、道德的追求是統一的,這是人性的特點,人類對和諧、真理、道德的追求不需要強迫,而總是積極主動的。
三 挖掘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各環節之美提升教學成效
思想政治課之美是需要挖掘的,它既包含教學內容之美,也包含教學形式之美。其實思想政治課教學也可以教出美的感受,因為追求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美本來就與和諧教育、求真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一致的。
美的品質應該成為教育進步的標志,成為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質、造就創新人才、推進先進文化、發展社會文明的一個根本因素。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主張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系;主張和諧共處、協和萬邦。美的品質除了體現著和諧思想外,還體現著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之一。展現思想政治理論之美應從教學內容的挖掘和教學形式的研究兩方面入手。
1.教師要展現出對理論傳播的激情之美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之美
激情是人的內心的真實感受的外在表現,它能夠感染人。思政教師首先對講授的理論要做到真學、真懂、真信。通過傳播思政理論科學知識,培養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知的過程是需要勇氣、毅力和堅韌精神的,而這種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是美的精神、是需要培養的精神。讓受教育者認識到探索真知的過程也會有美的體驗和感受。
2.教師要展現出熱愛生活之美
思政教育也應是一門愛的教育。愛心是人性的基礎,是善的基礎。就社會來說,愛是維系社會的心靈紐帶。理想的和諧的社會,應是充滿愛心的社會。愛首先是人之愛,除此之外,還有對自然的愛,對非人類生命的愛,對這個世界的愛。愛人類、愛自然、愛自己、愛生活,健全的人格理應如此。充滿愛心的人必然是美的。教師通過在教學中所流露出的對生活、對世界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社會和生活,進而主動追求美好生活從而形成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積極向上、樂于奉獻的精神狀態,這樣的精神展現本身就是一種美的教育。
3.教師在教學中應傳達踐行道德之美
長期以來,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更多地是進行知識的教育,說教式教育成份更多,從而使得教育顯得空洞和乏味。其實,道德教育除了進行知識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進行踐行教育,是將認知內化為主體的一種自覺行動。如何進行教育和實現受教育者的內在的轉化,教師可將思政理論轉化成對美的道德的欣賞,引導學生踐行美的行為,讓學生認識、體會和感受到道德之美。
4.教師在教學形式和手段上應展現出語言的幽默美、教學手段的設計美和教學資料的文化美
教師應不斷學習現代交流方式,借助語言的幽默美、教學手段的設計美和教學資料的文化美等環節更好地與學生溝通。“藝術教育、美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核心、是種子,這是使國家富強、人才輩出的最重要的教育。美本身就帶有先進性、永恒性,指示著人類生存的境界和方向,人類生存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美。”教學藝術是教的藝術也是教學活動藝術,夸美紐斯說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教學中若體現出民主、自由、快樂、高效、精彩,并表現出高超的技藝,如莊子的“庖丁解牛”所達到的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純熟與精湛,進入操作自由境界,給人以藝術享受和美感愉悅,能激起學生主體積極參與體驗的興趣、主動求知的欲望和熱情,并喚起想象和創造思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也需要教師善于借助學生喜愛的美的語言和讓學生喜愛的高雅的文化藝術形式將理論翻譯成學生能理解的觀點,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陶冶,得到美的感受,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這樣也必將達到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和效果,這也是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最高層次和最高境界,同時也必將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參考文獻
[1]范玉剛.美是存在真理的閃光——海德格爾美的意蘊追問[J].人文雜志,2004(1)
[2]彭鋒.美學的意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中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415~416
[4]劉巨德.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要落實到本職工作上和表現在對美的追求上[J].美術,2005(5)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