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新課改目標要求和教學實踐,從多角度多方面探索了高中歷史教學策略,以求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提升學生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歷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9-0009-02
新課程改革推行高中歷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綜合變革;這就意味著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對原有的知識體系和學習能力進行重新編排組合,以適應新的教學標準和評價機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課程要求和素質教育為導向,以改善教學方法為路徑,以提升學生能力為重點,以構建知識體系和評價體系為載體,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維度,結合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和結構特點,積極探索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能力提升的目標。
一 結合課改教學特點,明確教學總體目標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國家基于發展基礎教育、提升國民素質的目標,結合了國內外的教學經驗,謹慎地推行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這些歷史課程改革契合了高中歷史教育的教學性質和基本任務,遵循了時代性、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原則。在課程目標上,主張改變單純的知識傳遞和缺乏師生互動的教育方式,強調了“授之以漁”和“授之以魚”的相互關系,即學生素質能力培養和教學內容選擇的辯證關系,既能掌握知識又能運用知識,既會學習又會做人。在課程體系和社會關聯上,主張歷史課程教學需要結合現實與時代發展,樹立“一切歷史皆是當代史”的歷史觀,結合青少年的興趣愛好,關注現實世界的變化和事件,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學生。在教學重點上,根據學生的個性和人生目標追求,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課程中有所選擇,實行新的價值評判標準和尺度,改變原有的學生能力評價體系,實行新的教學評估機制。在教學實踐中,更新原有的教學理念和價值,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角色,努力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指導者,而非知識傳授者,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高中歷史教學總體目標和課改本質性要求,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歷史意識、正確的歷史觀念,增強學生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理解力與判斷力,提高學生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二 打破專題模塊安排,完善課程整體結構
新課改教材由原來的通史編排模式改變為現在的專題編排模式,專題模塊知識點突出,中心主題明確,主線清晰,時序明顯。專題編排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適應了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發展而有個性的發展,拓寬了知識廣度,挖掘了歷史深度,也增加了學習難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選修、必修內容,必讀、自讀內容之分,而在專題教材中沒有這些。專題模塊成為了“沒有麻袋的馬鈴薯”,缺乏了歷史宏觀整體性和系統性。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借鑒通史教材模式,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與專題模式相結合,使某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關知識建立有機聯系,避免人為地過度區隔歷史,而是整體性呈現歷史事實,即是對歷史學科體系按時空順序進行重新建構。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采用縱向與橫向結合的方式,在對專題典型事件或領域作深入闡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時,結合人類歷史發展時期內重要歷史內容,統籌安排歷史時間、歷史空間中的歷史事件,在不同的歷史范圍運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充分體現歷史教學的時序性和整體性,完善課程整體結構體系。
三 調整傳統教學方法,采取多元教學方式
新課改教學要求教師更新原有的教學理念和思想認識,改變“自以為是”的教學態度,改變單純知識傳授、單向傳遞卻無反饋的狀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學、師生互動模式、專題研究、理論聯系實際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學效果。在具體方法上,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做到寓教于樂;在完善歷史事件要素的情況下,使歷史知識趣味化,讓學生感到興趣盎然;對歷史知識采用口訣記憶法,師生共同編排歷史知識為順口溜,簡單易記,避免枯燥乏味;根據“愛屋及烏”之原理,關愛學生學習和生活,與學生談心成為朋友,避免學生思想波動影響學習;采用歷史知識串聯法,抓住歷史線索,以時間推移為線索,以空間轉換為背景,做到基本歷史知識綱舉目張;結合歷史與現實,關注時事熱點,化歷史為現實,如通過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亞內戰”等事件背景,貫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識內容等。新課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學模式,必須結合地域特點、民族風俗習慣、學生個性、基本知識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等因素進行多元化選擇教學方法,立體化運用教學方式,人性化實施教學。
四 適應教學維度要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改高中歷史教材要求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維度,提倡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成為學習自覺性、知識系統性、邏輯嚴密性、思維辯證性、素質全面性的“社會人”,學會使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歷史知識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和態度,培養學生理解、運用歷史知識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能力;通過架設知識橋梁,增長學生見識,開拓其視野,構建歷史知識體系,使其能夠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正確闡釋和解析歷史事件,從而具有把握現實事件的歷史關聯和發展趨勢的能力。具體在歷史試題中體現為對主觀試題材料的解析能力、答題切入角度和論述能力、歷史知識與理論觀點結合的邏輯辨析能力。學生歷史事實積淀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本身就是運用方法維度提升素質的過程,過程是載體,方法是手段,目的是提升能力,方法與過程的結合是學生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發生改變的歷程,是學生自發學習、行為自覺、自我改變的過程,以此學生能夠自主完成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融入歷史學習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技巧,凸顯良好的學習體驗和進步的喜悅,從而做到自我提升學習信心、學習能力和人文修養。人是情感和理性的結合體,學習過程和方法運用必然涉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正確歷史觀實質上也是端正學生歷史態度、行為傾向、價值取向的過程,是對歷史事件的理智感受、思想認知、道德評判的情感體驗。歷史知識傳承者和學習者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復合型與綜合性特點,這決定了歷史教育及其學生受眾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通過多維度的歷史教學,將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完善人格教育,提升學生素質。
五 改善教學管理機制,構建學生評價體系
教學管理機制和學生評價體系在本質上是社會行為風向標和潛能激發激勵機制。激勵措施的得當與否和獎懲程度的大小差異,將促使教師根據自身訴求和管理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促使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和評價體系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傳統教學管理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方法多是唯分數論、唯結果論,致使評價機制工具化、功利化。教師管理機制及其運營方式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效果,以教學過程控制、師生互動交流、教學效果量化等措施進行教學評估的管理模式,將能極大地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激勵教師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恰當的教學方法投入到歷史教學之中,從而實現教學改革和創新,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對于學生而言,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旨在注重其知識與能力、過程與結果、個性與共性、自我與他者、定量和定性、情感與價值等多重評判尺度的綜合測量,重在發現學生興趣愛好、個人潛能、基本素養和發展訴求,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和評估自己,從而端正學習態度、確立學習目標、增強自信、提高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總之,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是多種多樣的,針對教學區域差異和課程改革進程,可從目標要求、課程內容、知識結構、學生學習方式、能力與素質培養、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和評價等角度,采取實用和適用的教學策略,以求實現新課改教學理念和目標,實現提升國民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美〕約翰遜#8226;亨利.歷史教學法(何炳松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6
[2]陳元暉.中國現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26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歷史1,2,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版,2007
[5]楊念群.“英雄史觀”的回歸?[J].讀書,2011(1)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