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教學設計理論主要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基于策略/模式的教學設計理論,一種是基于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理論。本文首先對比研究這兩種理論取向,在此基礎上,探索這兩種取向對具體教學實踐的意義。
【關鍵詞】教學策略/模式 學習活動 教學設計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9-0033-02
一 前言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教學設計理論被引入國內以來,教學設計已取得了相當多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目前,對教學設計的研究注重對過程模式的研究,即以什么樣的步驟和方法進行教學系統的設計,包括教學過程模式和教學設計方法等內容,是關于設計過程的理論,關心的是設計問題。主要討論教學系統的目標確定、策略和模式的設計。正是這些教學系統設計的系統化操作程度使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的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斷發展,活動理論引入到教學領域,關心教學系統中具體教學問題的很多教學設計研究者,他們開始吸收活動理論的很多觀點,探討對教學系統的目標、活動、媒體和環境的研究,以學習活動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重視解決教學系統和過程中的問題。這樣一種研究取向為我們教學設計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為教學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兩者即為當前教學設計理論主要存在的兩種理論傾向,前者即為基于策略/模式的教學設計理論,后者為基于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理論。
二 兩種理論取向的對比
1.兩者的相同點:具有相同的研究范式
從現有國內外的教學設計理論研究的實際情況看,當前大多數教學設計理論的研究都采用針對教學設計原理研究的理論范式。基本接受和使用的范式,見圖1。
該范式規定,教學設計原理包含三種成分:對目標的描述、對方法性要素的描述以及對于什么樣的目標應該使用什么策略的描述。前兩種理論成分是描述性的,第三種理論成分是規定性的。
“對于什么樣的目標應該使用什么策略的描述”是教學設計理論最核心的內容,實際上描述的是目標與手段(在上面圖中即為方法性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
三 兩種理論取向對具體實踐的意義
注重對教學策略、教學模式研究的教學設計理論強調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過程,系統思想。這種理論取向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利于知識從教師傳授給學生,比較適合于單類型目標的教學,比如概念的教學、原理的教學。但容易忽視對如何促進學生發展的研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種注重對教學系統設計的操作過程和方法的理論取向,教師可立即運用到實踐當中去,結合自己的教學寫出一份符合教學系統設計要求的教案,改變教學設計流程。但實踐檢驗證明,不能在實踐當中從根本上解決具體教學問題,解釋力弱。容易簡化目標、方法和條件之間的關系,構筑封閉的理論框架,不能幫助教師主動思考且針對具體教學情境提出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模式、策略、方法,不利于教學設計者創造性的發揮。
而基于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理論,注意力從對模式、策略的研究注意力轉移到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的設計。
1.以學習活動作為設計核心
學習活動是達到特定學習目標而進行的師生操作的總和。學習活動既包含抽象的形式(比如活動的方法和模式)又包含具體的內容(比如學習任務和學習資源),學習活動是一種共享的實體對象。當學習活動被設計成實體對象時,它是具體的,成為可以重用的模塊。
首先學習活動是具體的,由此得出的教學問題的分析也是具體的,依據此分析進行的教學設計成果必然更具解釋力。其次突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意識,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生的操作而不是教師的操作。這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利于學生主體性地發展。并更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發展。能力往往需要在活動中才能得以培養,借助外部活動(現在教師可利用環境包括由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虛擬環境引導學生在其中活動),促進各種思維能力發展的內部活動,實現智力的發展。
2.利用學習活動的設計理論,在目標、方法、條件之間形成多對多的關系,創造性的進行教學設計
以具體的學習活動作為設計核心,從具體教學情境出發,充分考慮目標、方法和條件之間的關系,并揭示影響這些關系變化的要素,構筑開放的理論框架,有利于教學設計者發揮創造性,設計多種活動形式,適應學習者的個體學習差異。
3.易于解決綜合性目標的決策問題
基于策略/模式的教學設計理論傾向于尋找單類型目標的設計原理,而基于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理論將學習活動作為解決問題的最基本方法性要素,而學習活動的設計最核心的是學習任務(有時稱學習主題)的設計。因而學習活動從根本上就是完成綜合型目標的最佳工具。
4.重視對學習環境的設計
人是社會的產物,是生活于社會情境之中的。維果斯基指出,“文化創造著行為的特殊方式”、“改變著心理機能的活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社會的人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方法”。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是在一定環境中進行,學習環境是學習者行為的容器,對學習活動起一種支撐作用。使用學習活動設計,教學發生在一定的真實情境或者是近似的或模擬的情境中,教學效果會好得多,也更利于知識的遷移運用。
當然,將學習活動作為設計的基本單位相應地給教學設計評價和結果的開發帶來變化和一定益處,結果是明顯的,這里不再詳述。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理論在實際操作上仍面臨很多困難,如不能很好地將分解的教學目標體系整合為可以設計教學活動序列的目標體系,提供針對綜合性教學目標的教學決策的依據;缺少實用化的教學問題診斷方法;沒有成熟地學習行為的分析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任務的設計方法等。這些問題都對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實施操作帶來困難。
通過對比以上兩種理論取向,說明任何理論都是靈活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結合具體問題和情境,取長補短地利用兩種理論的思想,更好地設計教學。
參考文獻
[1]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楊開城.論教學設計理論研究的一種范式和兩種取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4(3)
[4] 項國雄、賴曉云.活動理論及其對學習環境設計的影響[J].電化教育研究,2005(6)
[5]趙慧軍.活動理論的產生、發展及前景[J].東北師大學報,1997(1)
[6]張希希.對活動教學理論若干問題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3)
[7]楊莉娟.活動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觀[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0(4)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