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大學生在文化基礎、知識結構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其思想道德表現也有令人堪憂的一面,大學生以什么樣的姿態迎接時代的挑戰,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創新,與時俱進,積極探索與新形勢相適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9-0064-02
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來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深遠的戰略意義。因此,深入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時代的要求
當今時代的主題已轉變為“和平與發展”,國家之間的競爭取決于綜合國力的競爭,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屹立,就要不斷地增強和提升綜合國力,這樣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綜合國力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實力的競爭,而科技實力的競爭又表現為人才質量和數量的競爭,這樣就使人才的競爭成為了各個國家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的最終表現。以80后為主的大學生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什么樣的意識、什么樣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所以解決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了必要。
2.適應國內外環境變化的需要
當前國內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從國內環境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同時,其存在的弱點使得大學生滋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傾向。改革開放國際交流密切帶來的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取向的相互沖撞,導致小部分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從國際環境來看,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等使社會環境復雜化,尤其是西方國家對青年一代意識形態滲透。面對國際國內新的發展環境,以及一些不和諧因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免受不健康的環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
3.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當代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良好的社會公德、行為習慣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是,在這一時期的大學生的思想認識還比較膚淺,性格上存在某些弱點,無法正確地面對挫折和困難,容易喪失信念和信仰,心理承受能力差,部分在校學生或剛步入社會的學生心理準備和信心不足,一時難以適應多變的社會,加之學生又處在思想激進的時期,會對學校和社會產生不滿,容易發牢騷、怨天尤人,這些都會導致學生思想焦慮的增加。
二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途徑的缺陷
1.價值取向片面化
在價值取向上過分強調社會本位,重社會價值,輕個體價值;重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價值,輕完善人格的目的價值,沒有真正以學生的現實需求和全面發展為本。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管制”功能,追求“整齊劃一”的德育效果,將“聽話教育”視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無視學生內心深處豐富多彩的個體需要與感受,不注重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不關心學生的正當利益,缺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幸福服務”的人文關懷意識。
2.教育過程認知化
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等同于知識的認知過程,強調對社會規范的認知、掌握和理解;將德育過程等同于智育過程,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忽視受教育者自身的實踐活動;將“掌握”和“認同”等同起來,忽視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學生個體道德需求轉化的心理機制研究;對學生日常生活中多樣化的道德實踐關心不足,忽視了道德修養的巨大作用。學生掌握的道德規范、準則體系缺乏實踐,不能有效地內化為道德信念,導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支持和指導道德行為,表現為“言而不行”,導致德育的實效受限。
3.教育方法簡單化
將學生視為社會道德規范的被動接受者,并采取以灌輸為主的德育方法,不讓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重統一而不重多樣,重結果而不重過程,抹殺了學生的能動性,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性和自身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途徑
1.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管理,發揮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學生的必修課。要遵循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的“三進”要求,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管理,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明確列入各專業、各年級教學計劃,保證學時,保證師資。
2.鼓勵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
在實踐中磨礪大學生的意志,鍛煉大學生的才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應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深入接觸和了解社會,這樣才能讓他們學到更多書本無法學到的知識,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的工作者應做好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擇業就業相結合的體制,為學生將來就業及全面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3.加快建設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支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上。教育者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應當按照“優化結構、提高素質、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工作思路,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一支精干的專兼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08
[2]趙恒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則與路徑分析[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3)
[3]李偉紅.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審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10)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