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育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面臨著“情文并舉”的難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應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有一個重新的定位,對教學目的的設定有新的認識,采用更靈活的教學方式,文言文教學就能取得重大突破。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教學目的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9-0079-02
從2005年開始,我國各省市中小學邁入了新課改的進程。許多縣級城市和鄉鎮的中小學,在進行新課改中都面臨著許多挑戰,原因是新課改加大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要求和培養力度,力求從實際教育中實現素質教育,而許多科目的教學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紛紛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創新,以逐步實現新課改的要求。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新課本在內容上增加了古代詩文的學習和欣賞,務求從人文歷史的角度提高青少年對我國古代優秀歷史文化的了解和繼承。而在其中處于主要教學內容的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位置很重要,但卻收不到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對歷史人文的認識仍很片面,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仍然低下,大多數的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體會都是:“古文要上得生動,很不容易!在古文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容易,但學生的古文閱讀水平和古漢語識讀能力卻沒有提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都能運用教學軟硬件設備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情境設計,但學生的情緒濃厚,可對古漢語字詞和語法的掌握水平卻降低了,大多數有經驗的語文教師仍然提倡文言文教學要取得明顯成效還是應以傳統的死記硬背方式為直徑,但這樣的課堂往往缺乏生氣和創新,會導致學生不但無法全面深刻地理解古文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對古文學習產生了厭倦、害怕的心理,教學效果依然不好。因此,近年來中學文言文教學出現了“到底是以情感的體驗為最要,還是以學生古漢語識讀水平真正提高為最要”之爭,在這種爭論下,文言文教學成為了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硬傷”。如何使文言文教學走出困境、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情文并舉”,成為了目前中學語文教師所急切解決的問題。
一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當前兩種文言文教學方式的利弊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使個體在身心都能得到愉悅的情況下學習并掌握一切有利于自身能力提高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如何根據心理規律去影響個體的心理,從而使其更好地接受掌握知識是教育心理學的實踐意義。因而從教育心理學來看,目前我國教育出現種種問題的根源都是對學習的理解出現了“片面化、狹窄化、任務化、被動化”偏差,以往的中學文言文教學就是這種偏差的具體表現。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在傳統應試教育的要求下,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教師習慣將語文知識片面地狹窄地解釋為“正確答案”,不求知識的拓寬和擴展;對語文學習只求完成任務、取得高分,而忽視學生對知識是否真正接受理解,學生的語文水平是否真正提高,正是在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喪失了對我國古代優秀歷史文化的熱愛和興趣,這種現象無論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是對古代優秀文化的發揚而言,都是不應提倡的,也是文言文死記硬背教學方式的最大弊端。而在文言文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往往能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因為情境教學首先從文章的人文歷史背景出發,通過預先設計好的情境,讓學生在體會歷史情境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背景,拉近學生心靈與文章情境的距離,使學生和文章內涵產生共鳴,再由此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和掌握文章的字詞語法知識。因此,文言文教學的情境教學是以情感體會為先,在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再進行古文知識的掌握,這需要在教學課時和教學設計上有所側重、調整,教學輔助設備也要有所支持。但文言文教學要設計情境,達到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效果不僅需要教師課前對課文內容、講讀進程進行精心的設計,還需要對教學設備有熟練的駕馭,這樣文言文教學的情境設計才能取得明顯成效,但相應的就會在課時分配上減少對古漢語字詞和語法的識讀時間,這樣一來,就引起了學生注意力僅被文言文背景情境所吸引而對古漢語基礎知識的掌握沒有相應提高的現象。所以這成為文言文教學采用情境教學的“瓶頸”部位,也是許多中學語文教師不愿采用情境教學于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原因,畢竟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古漢語語法知識,同時提升青少年對祖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認識和繼承。新課標就明確指出:“中學文言文教學新要求是: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詩文80篇。”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文言文教學能實現情感教育是最好的,畢竟學習應成為學生樂于學、勇于學的一種活動,而不能成為學生思想負擔,更不能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但文言文教學又不同于其他教學內容,它有其自身獨特的教學要求和目的,因此要真正實現“情文并舉”,需要對文言文教學有全面重新的定位和認識。
二 如何實現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情文并舉”
要真正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情文并舉”,首先要對文言文的教學和學習有一個重新的定位和認識。教育心理學認為,要實現有效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教師的教學目的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動機包含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決定著學習的最終效果;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目的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個體的能力,也是影響教學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實現“情文并舉”,就要從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和教學目的如何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結合這兩方面著手,能將教學目的有效實現與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相兼顧,文言文教學就能突破盲區。
1.教師的教學目的要重新確定,教學目的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和興趣,順應個體身心發展需要,能通過目的的實現最終提高學生的能力
學習新觀點認為,學習應該是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如果過分強調結果,就容易強化學生避免失敗的動機。如果避免失敗的動機占優勢,其學習就變得消級被動,不敢輕易嘗試和冒險,習慣于接受現成的結論,逐漸失去主動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以往我們教學目的的設定多是教育者從自身教學預期目標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目的的重點都是落在學習結果是否能實現上,這樣就形成了我們的教學過分注重結果,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知識是否真正掌握、能力是否提高,這種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的教學和學習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知識的傳授學習。所以,我們在確定文言文教學目的應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教學應取得的成效、預期目標是什么;另一方面,這個成效的取得通過怎樣的過程和手段?這個過程和手段是否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真實能力是否有效?只有這兩方面問題都能兼顧考慮,我們的教學目的就能既達到預期效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能得到提高。
2.文言文教學有了正確的教學目的,同時還應配以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
中學文言文教學有其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歷史距離,并且教學目的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文言文字詞和語法知識,通過初步的文言文學習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歷史文化,為進一步提高文言文讀寫水平打下基礎。所以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背誦和朗讀是必須的,只有對文言文有一定量的背誦記憶和積累,文言文語法的基礎才扎實,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欣賞和寫作。因此,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就應有一定比例的背誦和朗讀時間,對文言文語法知識的講解也應有一定的比重,但同時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較高的學習熱情,枯燥的語法講解和文章背誦才能取得成效。如何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將文法知識有效掌握,需要在教學設計和方法上靈活運用。其實死記硬背和情境教學并不存在合用矛盾,只要在教學設計和方法上更巧妙,要實現“情文并舉”并不難。下面筆者就教學實際談幾點辦法:
第一,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和安排,務必將教學目的和教學成效得到體現。文言文教學采用情境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容易將學生注意力停留在情境中而無法回到正題上來,因此中學教師可以在課程設計之初就對教學過程進行一個重新設計和安排。將情境教學環節的時間有效控制在課程總課時1/3左右的比例上,將情境教學環節和朗讀環節有效結合,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于情感的體會,并且在情境教學環節的三部分:情境的導入、情境的升華和情緒的回收、正題的導入中,將情緒回收、正題導入作為關鍵,盡量結合朗讀將學生引入到文言文文本學習上來。
第二,在文言文語法知識講授環節上應盡量精煉、生動。許多中學語文老師習慣于“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尤其是文言文,內容本來枯燥,最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因此在語法知識講授環節上也要盡量做到語言簡潔,舉例典型明了,讓死板的文言文語法知識變得生動、通俗易懂。
第三,文言文教學對語法知識的講授也要結合朗讀進行。許多中學語文教師習慣于使課堂成為“一言堂”,尤其是文言文教學,學生本來基礎就低,如果教師一人唱獨角戲,課堂氛圍很容易陷入沉悶死氣,學生的學習熱情會逐漸降低,最終導致教學效果無法顯現。因此,文言文語法講授要避免沉悶,教師可將語法講授與朗讀有機結合,當一個重點語法知識攻破的同時,教師配以音樂的誦讀示范,學生的情緒自然提高,這對學生語法知識的掌握和情感的體會都是有效的,還可以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
第四,文言文教學要與早讀晚讀時間相結合,充分發揮早晚讀作用。早晚讀是中學教學的重要一環,文言文知識的傳授要取得明顯成效,早晚讀時間要充分利用。傳統的早晚讀只是教師在監督,學生死記硬背,效果十分低下。新型的文言文誦讀要將早晚讀模式改變,教師可以以情境的方式進行導讀,配以音樂、分組朗讀背誦等方式,加強師生互動,加強學生對古詩文的情感體會,使早晚讀成為文言文的另一個課堂。
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要按照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古漢語識讀能力,提高學生人文修養,加強青少年對我國古代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精神。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改變我們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從教育心理學出發重新定位文言文教學的教學目的,精心設計我們的教學進程,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情文并舉”。
參考文獻
[1]沈潔.新課標下中學文言文教學策略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0)
[2]徐英典.三個“注重”:中學文言文教學方法一得[J].安全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賈小林.文言文教學中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J].陜西教育(行政版),2009(10)
[4]刑勇.中學文言文誦讀學習指導嘗試[J].青海教育,2008(9)
[5]韓瑾.淺探文言文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激發[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