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下實現高效的高一歷史教學必須實現“六個轉變”:首先需要高一歷史教師在教育理念和實踐上實現“三個轉變”;與此同時還需要高一歷史教師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在學習觀念、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上實現“三個轉變”。
【關鍵詞】高一年級 歷史教學 高效 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9-0091-01
一 高一歷史教師應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由“初中歷史教學與己無關”轉向“關注初中歷史教學”
據筆者觀察,盡管不少高一教師對初中歷史教學存在諸多意見,但是對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進行深入調研的則很少,致使初高中的歷史教學就像兩個相互隔絕的世界。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實現高效高一歷史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深入調查研究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學習值得借鑒的地方,找出存在的問題。因此高一教師應帶著熟悉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觀念、模式、方法和摸清初中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方法及基礎的目標,以此來規劃自己的高一歷史教學。
2.從實質的以師為本轉向真正的以生為本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在當前的高一教學中,雖然不少教師知道“以生為本”的理念,但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卻背離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其表現有:第一,一些老師開學不考慮高一新生最關注的問題是什么,而是按照自己的教學慣例大講歷史學習的作用和方法;第二,一些剛從高考一線調到高一的教師不考慮高一新生的實情,在教學上還習慣性地沿用高三的做法。上述做法我們稱之為實質的以師為本,它對高效的高一歷史教學的實現毫無益處。只有我們在靈魂深處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教學才會高效。
3.從忽視教學管理轉向高度重視教學管理
與高二、高三教師相比,高一教師既沒有高二教師承擔的學業水平考試的壓力,也沒有高三教師的高考壓力。沒有壓力也就缺乏足夠的動力,在一些教師身上很容易出現只重視教課而忽視管理的現象。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及時糾正,勢必會導致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惑和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糾正。為了實現高一歷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我們應盡快實現從忽視教學管理到高度重視教學管理的轉變。
二 高一歷史教師應努力幫助學生實現“三個轉變”
1.學習觀念上幫助學生實現變“輕視歷史”為“重視歷史”
在市場經濟的不斷沖擊下,“讀史無用論”有相當大的市場,這使得不少學生形成了“歷史是副科、不重要”的觀念。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而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從靈魂深處感知到歷史的魅力與價值,感知到歷史在促進自身發展和處理現實問題中的作用。這個感知既需要學生自己感知,也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引導、滲透。例如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一課的子目“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時,筆者有意列出一組數字:1923年中共三大時的黨員為432人,而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北洋軍閥的兵力達75萬人,并提出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中共領導人,你認為中共能打敗北洋軍閥嗎?如不能,該怎樣辦?學生在情境創設的引導下很快意識到了合作和互助在促進個人成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總之,只有積極引導學生從靈魂深處感知歷史學習對促進他們個人發展的“好處”,才有可能轉變他們“歷史無用”的錯誤觀念。
2.在學習習慣上幫助學生實現由不良轉為良好
一般而言,一個人成功與否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于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歷史學習也不例外。不少高一學生在歷史學習方面存在著不良的習慣,主要表現在:習慣于依賴老師,缺乏主動預習;習慣于被動接受,缺乏自主探究;習慣于孤立掌握,缺乏系統歸納。如果不能及時轉變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就談不上歷史教學的高效性,因此高一教師應盡快幫助學生擺脫不良的學習習慣,養成主動預習、自主探索、手腦并用等良好習慣。
3.在學習方法上幫助學生實現從單一性轉為多元化
第一,針對不少學生歷史知識記憶機械單一的問題,筆者給他們推薦了年代推算、數字概括、詩歌口訣等記憶法。例如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1967年歐共體成立等間隔為10年的事件可以用年代推算記憶法記憶;一些歷史大事可用順口溜記憶法,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可以用以下順口溜記憶:1911辛亥年,封建帝制被推翻;1919重疊年,新民主主義開端;1949國慶年,中國獨立譜新篇。
第二,針對學生缺乏聯系、融合方法的問題,筆者先后給他們滲透了文史結合、政史結合、史地結合的學習法。例如,在學習《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顧了初中九年級《陳涉世家》的陳勝的話:“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并請學生用剛學的宗法制知識解釋這句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針對學生學法指導來源渠道單一的問題,適當擴大學法指導的主體范圍。考慮到同齡人之間的激發和促進作用比教師的教育和批評更有效,除了自己介紹學法外,可以讓對歷史學習有獨到心得的同學介紹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學習方法的網站,這樣效果會更好。
總之,教師是歷史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是歷史教學活動的主體,打造高效的高一歷史教學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抱著對高一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在靈魂深處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不斷學習,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實踐進行痛苦但又必須“揚棄”,在自身實現三個轉變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三個轉變。屆時,高一的歷史教學不僅會實現有效,而且會達到高效。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