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習方式即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這種理念要求改變過去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索,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那么,如何讓低年級兒童學習方式更具有趣味性呢?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介紹:
一 自主學習,引導發現
主動性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它特別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離不開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教師要從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
1.還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
“教材無非是個憑借”,教學中在達成基本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的內容。如教學《四個太陽》時,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哪個季節的太陽,就讀哪段,由于學習內容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所以,學生學得興致勃勃,發言也閃耀著智慧的靈氣。
2.還學生選擇學習方法的權利
在落實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地選擇學習方法,并不斷進行優化,使學習活動卓有成效。如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有的學生喜歡猜字謎識字;有的學生喜歡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識字;還有的同學利用同音字來識字等,在識字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絕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還學生選擇理解的權利
在閱讀教學中,因不同閱歷、不同個性的孩子對課文內容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師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因為人人都有選擇理解的權利。例如學完《司馬光》這課后,我問:“你想對司馬光說點什么?”大多數同學都認為司馬光是個愛動腦的孩子,機智勇敢。但也有一個同學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用石頭砸水缸非常危險,有可能把水缸里小朋友的頭砸破。此話一出,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我肯定了他獨特的理解后,便順勢引導他們說說還有什么救人的方法。當學生理解文章不唯書、不唯師時,他們的個體感受才能得到尊重,他們的獨特理解才能得以繼續發展。
二 合作學習,引導共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合作學習是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分工、協調和互補,讓學生初步學會溝通、合作的技巧,如傾聽、接納、欣賞等,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合作學習是語文教學中經常被采用的形式,那怎樣才能使合作學習變得有趣?從而達到對課文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1.把握時機、結合實際開展合作學習
開展合作學習,要結合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水平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不能盲目濫用。合作學習必須根據需要進行。就一堂課而言,也有許多環節可引入合作學習:“導入時合作激趣”、“新授中啟發心智”、“小結中評價提高”。為了不趨于形式,使合作學習收到實效,“合作時間”的安排也是很關鍵的。
2.建立和諧、民主、共同合作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教師觀:尊重每一個學生,倡導“思維無禁區”;理解學生的異想天開,甚至無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發自內心地欣賞和贊美學生的一切努力;寬容學生的幼稚,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真誠的指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
3.培訓學生合作學習技能,有效開展合作學習
開展合作學習必須重視合作技能的訓練。只有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時,才能順利地開展合作學習。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實踐,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這在組織形式上保證了全體同學參與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參與度與合作效率。
4.合理分組,提高合作學習時效
開展合作學習,首先應合理地劃分好學習小組,由于學生的年齡小,好奇心強,學生之間能力傾向、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故學習小組也應該靈活組合,這更有利于學生愉快地進行合作,培養其學習能力。
例如,學完課文之后,組織全班學生召開小小交流會,其中具體的內容有兩點:(1)學了這篇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2)用課文中學過的好詞好句說話。具體的程序有三點:(1)對選擇的問題思考兩分鐘;(2)在小組內尋找伙伴自由交流;(3)推薦代表上臺交流。這個小小的交流會,學生收獲極大。教師為他們創設了開放的言語交際環境。在開放的環境中,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僅鞏固了知識,促進了口語交際能力,同時也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趣味性。
三 探究學習,引導發展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在操作上不講究科學的方法,探究隨意性大,只注意了發散思維的訓練,而不注意內容整合以及優化,遠離教學內容、天馬行空。要怎樣改變這種無度開放的探究,讓探究學習的方式更有趣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動機。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以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經歷過的教學過程來探究知識。(3)通過合作探究,激活發散思維,展開想象,以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自護探究的創造性。(4)要給予學生明確具體的探究目標,教給切實可行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裕足夠的探究時間,讓學生樂于探究、樂于學習。
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變被動消極接受為主動的積極探究,在學生的活動設計上,教師要敢于放手,允許學生大膽探究質疑,自由討論,獲得新知。比如在學完《烏鴉喝水》一課之后,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烏鴉?多數學生認為烏鴉聰明、愛動腦筋。但是有的小組在肯定其他小組看法的同時,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烏鴉的辦法很慢,雖然能喝到水,但是耽誤了很多時間。聽到孩子的回答后,我馬上讓同學們接著討論,如果你是那只烏鴉你會用什么辦法喝水?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著,他們的想象就像裝上了風火輪一樣,越轉越快,越飛越遠。
語文學習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綜合實踐活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文本多樣化的解讀,集中體現了學生主體性的確立,有助于學習方式的激趣。作為一名教師,要以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到學習目標整體化、學習過程個性化、學習評價多元化、學習方式趣味化的目的,使學生真正成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體。
〔責任編輯: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