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因此,美育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獲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華。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材料的解讀獲得情感的歷練,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開啟學生通過閱讀去感受美、領悟美、體驗美的眼睛,從而喚醒學生自己的個體審美注意,積累審美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美育:
一 學習優美詞句,品味語言美
漢語生動優美,博大精深,表情達意準確又細膩。小學語文教材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不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以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和熱情洋溢的情感色彩集中體現了藝術作品的美。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濃墨重彩表現景觀美,有的滿懷深情表現人文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韻律美等,因此,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欣賞、品味優美詞句,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享受。
二 分析揣摩言行,感知形象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描寫了眾多的優秀人物,有一心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潛心科學研究的達爾文、愛因斯坦;有勤學苦練的梅蘭芳、懷素;還有深愛自己母親的陳毅、沉香……這些人物言行中表現出來的對事業、對科學、對真理、對人類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責任感和義務感,能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產生蓬勃向上的熱情和追求正義的感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揣摩他們的言行,并透過表面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運用判斷、比較等方法剖析他們的性格特征,尋找他們的思想根源,從而感知人物的形象美與心靈美。
三 創設恰當情境,感受意境美
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品味,靠教師的指點。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學生根據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去揣摩語感,以景生情,從情聯境。如教學《荷花》一課,教師可創設情境,通過“荷花池”畫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之中。
四 潛移默化熏陶,體悟情感美
小學語文美育是憑感情的“滲透”和學生的體味感悟來實現的。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實踐、體驗,不放過一字一句,引導學生揣摩語感,體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名篇佳作無不包含著作者濃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此教學中要力求準確地理解作品內涵、把握作者情感,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豐富情感,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理解課文,擴展情思,獲得啟迪和教益。如閱讀《濟南的冬天》體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閱讀《藤野先生》體驗友誼的純真之情;閱讀《祭妹文》品味骨肉間的血肉親情;閱讀《最后一課》品悟強烈的愛國主義的精神等。
五 指導學習“美讀”,鑒賞整體美
小學語文教材,有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大自然中的雄奇山峰、廣袤原野、歡快溪流、遼闊海洋、花鳥蟲魚,多姿多彩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種表現作者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相結合的語言作品,是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藝術圖畫,如何引導學生鑒賞作品的整體美?美讀是關鍵。葉圣陶先生稱有感情的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出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美讀”既是“讀”的訓練方法,又是“讀”的理想境界,可采用自由讀、小組讀、比賽讀、配樂誦讀等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生活”,讀出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調、韻味、意趣,通過動情地“讀”來激活作品形象、情感和意蘊。在美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于讀中悟情,讀中入情,以達到課標所說的“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 進行拓展延伸,學習創造美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最終目的都是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審美教育的歸宿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創造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和寶貴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體會到美時,就會產生躍躍欲試的創作沖動和靈感,這時教師就應趁熱打鐵、因勢利導,引導提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指導他們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比如表演,既是一種欣賞,又是一種再創造;進行寫作練習,也是一種創造美的活動,可采用續寫式、仿寫式等多種表達方式進行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訓練。既要做到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又要做到閱讀內容的拓展延伸。不能把學生的審美眼光僅僅局限于課內的文本閱讀之中。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以此來拓展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閱讀審美經驗的積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也由此延伸到課外。教師要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給學生推薦優美的文學作品,經常開展課外活動,把學生的審美眼光從書本引向社會生活,從而激起對生活的熱愛與創造美的激情。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美育滲透,要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從而使學生心理上產生愉悅、精神上得到滿足、情感上產生共鳴、理智上得到啟迪,不知不覺地在美的享受中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升華人格,從而自然而然的達到培養人、教育人的目的。
〔責任編輯: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