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人類社會已進入一個高科技、全球信息化的時代,國際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密切。學生面對的是知識爆炸、信息潮涌。他們在發展自己、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素質顯得尤為重要,熟練的應用信息技術是人們能否適應社會、能否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大膽轉變觀念,增強改革意識、發展意識;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地學習使用網絡的技術,不斷提高處理網絡資源與教學的整合的能力,增強實效意識,使豐富的網絡資源成為師生學習的基本工具。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多媒體超文本性和計算機網絡特性有利于對語文教學信息實現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為學生提供多形式、多內容、多層次的學習需求。利用信息技術環境,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必將使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和發展,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為此,本人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談幾點看法。
一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研究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最好的感悟方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的介紹和講解。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除了更多地讓學生直接接觸教材外,還應該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利用媒體直觀、形象、生動、與學生的生活關系密切的特點,借助媒體呈現教材,從可視、可聽、可感等各個角度調動學生的感官,創設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貼近的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他們覺得文本中的人、事、景、物就是自己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景、身邊的物,從而激發起與之交往、交流的研究興趣和欲望。
教學《花鐘》這篇課文時,由于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的局限,學生對文中花感到陌生,于是我把從網絡上找來的課文中各種花開放的樣子,通過幻燈片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下,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生動了,靜態的東西變得鮮活了,一朵朵鮮花競相開放,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萬壽菊欣然怒放;曇花含笑一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大家對課文中美麗的花有了感性認識,對于文章的朗讀、理解就得心應手了,緊接著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牽牛花為什么凌晨四點開放?曇花為什么不在白天開放?……再如在教授人教版《荷花》一課時,我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任意呈現“半開”、“全開”、“花骨朵”三個畫面,引導學生感受、體驗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意境。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主題研究
小學生學習語文,不應該局限于狹隘的教室之中,不應該局限于課堂40分鐘之內,不應該局限于幾節語文課上,而應突破教室的局限,把視野放得更寬,延伸到室外、校外,延伸到課前,拓展到課后,使課堂變得博大、豐富、生動。如:在《月亮之謎》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教師先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月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課文寫了月球哪些沒有解開的謎?你還知道月球哪些沒有解開的謎?”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從影視媒體、網絡等廣泛收集資料,從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人類登月球、月球與人類的關系等各個方面了解月球之謎,班上同學可按興趣分組,分別探究其中一兩個方面,并在組內進行篩選,選取有價值的信息以便交流。在各小組收集歸納的基礎上,班內召開專題匯報會,各組推選代表將收集整理的資料和研究成果作匯報或制成幻燈片在網上交流欣賞。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了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還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三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綜合性學習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構成要素,在內容上、形式上、空間上、時間上都具有開放性,整個過程具有強烈的實踐性,是對長久以來形成的“靜聽為主,教師中心”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的補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知識的發散性、綜合性和立體性。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可采取采訪調查、資料查找、處理信息等多種體驗探究活動。如:六年級上冊語文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前,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古人吟誦《送元二使安西》、現代詩《再別康橋》的錄音,聽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利用聲像手段激發學生活動的興趣,輕叩詩門,引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根據課本上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圍繞這一主題自主選擇開展的活動,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接著,根據活動計劃中的分工,學生利用網絡廣泛收集和閱讀詩歌,增強對詩歌的興趣,感受詩歌的特點和魅力。然后,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朗誦給小組內同學聽,并闡述喜歡這首詩的理由。在學會明詩意和悟詩情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按一定的類別對收集到的詩歌進行歸類。最后,在歸納整理的基礎上,小組內合作編寫小詩集,利用網絡在電腦上自己動手操作,設計彩色封面、詩前小序、詩歌內容(包括自己創作的詩歌)、詩集后記,并配以插圖,再取個好聽的名字,打印裝訂成冊。
以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資源,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作用,同時它是促進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途徑。教師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打破了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通了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通道,使語文教學達到整體最優化。
〔責任編輯: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