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由于受到學生認知結構和數學水平的限制,很多的物理問題均要做近似處理后方可被學生接受。因而常常用到近似法,所謂近似法是指在研究物理問題時,忽略問題的次要因素,抓住問題的主要因素,采用近似處理的手段簡化求解的過程。在高中階段,近似法是學生學習和處理物理問題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一 近似法在物理模型構建中的應用
解決物理問題,無不聯系著一定的物理模型,對這些模型的數字描述,不可能也沒必要追求“精確”,可以運用近似處理的方法,通過簡化的運算和描述來反映基本的物理特征,即要用理想條件下的模型代替實際研究對象,從而使得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得以簡化,在高中階段學生常見的模型有:
1.研究對象的模型化
研究某一具體的物理過程時,首先要選擇研究對象,而現實世界中物體的形狀千奇百怪,當我們研究它們時,必須排除它們的次要因素,從實際情況中把物體抽象出來,如單擺、光線、質點、點電荷、光滑平面、輕質彈簧、理想變壓器、點光源、電場線、磁感線等。
2.研究條件的模型化
將研究對象抽象后,接下來要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而影響物體運動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仍要將一些次要因素予以排除,如:絕對光滑、勻強電場、空氣阻力不計等。當然很多的條件模型要分清適應的場所,如帶電粒子在電場運動中重力是否可忽略不計,要看具體情況。
3.運動過程的模型化
做好以上兩點后,接下來應具體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很多的物理過程均比較復雜,因此要對相關的過程加以分解,利用熟悉的物理情景和掌握的數學方法加以處理。如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等。
二 近似法在物理過程分析中的應用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很多的物理過程均較復雜,因此要對相關的過程加以分解,必須利用學生熟悉的物理情景和已掌握的數學方法加以處理。這一思想在新課改中體現得極為明顯。如在講解平均速度時,運用平均速度的定義,把變速直線運動近似為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在講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時,利用v-t圖像將整個勻變速直線運動近似為無數個勻速直線運動,在討論重力做功的特點時,將物體的曲線運動近似為無數個直線運動,在證明單擺為簡諧運動時,也近似認為在偏角很小時,擺球相對平衡位置的位移與擺球所通過的弧長、弦近似相等。因此在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時,近似法得到廣泛應用。
四 近似法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方法既是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內容。在高中階段,物理實驗方法有很多,近似法作為一種常用方法,在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誤差的分析等方面應用較多。
例5,有一電流表○A,量程為1mA,內阻R1約為100Ω。要求測量其內阻。可選用器材有:電阻器R0,最大阻值為99999.9Ω;滑動變阻器甲,最大阻值為10kΩ;滑動變阻器乙,最大阻值為2kΩ;電源E1,電動勢約為2V,內阻不計;電源E2,電動勢約為6V,內阻不計;開關2個,導線若干。
采用的測量電路圖,見圖6,實驗步驟如下:
(1)斷開S1和S2,將R調到最大;
(2)合上S1,調節R使○A滿偏;
(3)合上S2,調節R1使○A半偏,此時可以認為○A的內阻rg=R1,試問:①在上述可供選擇的器材中,可變電阻R1應該選擇 ;為了使測量盡量精確,可變電阻R應選擇 ;電源E應選擇 。②認為內阻rg=R1,此結果與rg的真實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解析:本題的實驗原理為半偏法。在實驗過程中,必須認為S2閉合后,電路中流過電阻R的電流保持不變。此時,通過調節電阻R1使電流表半偏,根據并聯電路的特點可知,電流表的內阻與R1的阻值相等。但實際上S2閉合導致回路總電阻減小,電流必然增大。只有當R的電阻遠大于表頭內阻時,我們可近似地認為整個過程中的干路電流不變。由此可判定可變電阻R1必須選擇R0,可變電阻R應選擇甲,為保證電流表既能滿偏,又能保證R的阻值遠大于電流表內阻,從而可確定出電源應選用E2。在測量過程中,當S2閉合后使得總電流變大一點點,流過電流表電流為原來的一半,而電阻箱分得的電流大于原電流的一半,電流表和R1的電壓相等,所以此時R1小于電流表的內阻。因此測量結果偏小。
在力學實驗中,近似法也應用廣泛。如在“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這一實驗中,由于彈簧的彈力是變力,不能直接求解變力做功,因而將整個過程分解為無數個小段,在每一小段上彈力近似認為不變,從而求解出這一小段上彈力所做的功。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由于重物下降時必然要受到紙帶與打點計時器的摩擦力及空氣阻力,這樣將會導致物體下落過程中的機械能不守恒,因而通過增大重力的方法來減小其他阻力的影響。當然類似的應用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總之,近似法在高中物理中應用極為廣泛,是高中物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責任編輯:馮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