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主陣地,本文就中學生物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效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實用的措施和方法,與同行交流探討。
【關鍵詞】生物教學 課堂教學效果 策略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9-0150-02
課堂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主陣地,如何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是每一位教師一直探索的問題。以下就本人的教學工作實際并結合他人的教學經驗,從多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 研究教材、審視教材,增強對教材的駕馭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我們要尊重教材,但絕不意味教師要迷信教材,受縛于教材。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的了解遠沒有一線老師清楚。因此,教師完全可以自信地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造,以適應學生的情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現結合本人教學工作的實際舉以下兩個實例。
實例一: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必修①關于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肽鏈這部分內容時,編者并沒有考慮到剛升入高一的學生并未學習過化學鍵的有關知識。因此,若按教材中介紹的方式進行講述,學生根本弄不懂該處知識。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參照蘇教版教材中對該部分內容的處理方式,首先向學生介紹化學鍵(共價鍵)的有關知識,然后再引導學生理解氨基酸究竟是怎樣脫水縮合形成肽鏈的。經過我對教材內容的這一番“篡改”處理后,學生很輕松地接受了這部分知識,使這一難點被成功突破。
實例二:進行“光合作用過程”教學時,對于暗反應過程的介紹,課本把暗反應整個過程分為二個步驟:(1)CO2的固定;(2)C3的還原、糖的生成和C5。編者這樣處理的目的是想降低難度、減輕學生的負擔,但殊不知,這樣處理后,反而使學生并不清楚暗反應到底是怎樣進行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暗反應過程還原為原有的三個步驟:(1)CO2的固定;(2)C3的還原;(3)C3的去向。經過這樣增簡為繁的科學處理后,學生真正清楚了暗反應中每一步所發生的變化。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對于教材內容的處理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兩個要點:一是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要符合科學性的原則;二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只有兼顧這兩個方面的改造才是成功的、合理的。
二 重視對教學資料中圖表的解讀,增強從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現行的各種版本的中學生物教材都有大量的圖表信息。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表,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探究新知識的能力。具體地說,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有效地、準確地抓取圖表的相關信息。
1.細品精析,從圖形本身解讀隱含信息
圖形中圖的形狀、大小、位置、顏色;圖中的箭頭以及曲線圖中起點、終點、折點、交點;圖形的走勢等,這些都可能是題目中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對圖形本身信息的識別能力,把隱藏在圖形中的信息解讀出來。
實例:下圖是從一種二倍體生物體內獲得的某個細胞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此時的細胞中含有4對同源染色體,8個DNA分子;
B.這種生物體內所含的多糖是糖原;
C.此細胞是減數分裂的后期示意圖;
D.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紡錘體和赤道板。
分析圖示:對于此圖,從縱向上看,原來屬于同一染色體的兩條染色體單體已經分離,因而可判斷是細胞分裂后期圖;再從橫向上看,有大小、形態相似的染色體,即有同源染色體的存在。據此可判斷此圖為有絲分裂的后期圖,故選A。
2.發散遷移,找到各圖形間的聯系信息
圖形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當題目中同時呈現兩個或多個圖形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這些圖形進行比較,從中篩選、擇揀出最有價值的信息,以利于最終解決問題。
實例:將一植物橫放,測量根和莖生長素濃度與其生長狀況,如下圖所示。則曲線上P點最可能對應于乙圖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分析圖示:首先分析乙圖,據根向地生長,莖背地生長可知:根對生長素比較敏感,過高濃度生長素會抑制根的生長,將該信息遷移應用于甲圖,可判斷出P所在的曲線為根上的,再根據乙圖中根部向地側生長素濃度高抑制了生長,結合甲圖中P點處在較高的生長素濃度下,最后確定P點最可能是d點。
收獲感悟:當遇到題中有多個圖形或表格時,不要孤立地去分析每個圖,而是要把多個圖表聯系起來,綜合分析,從中提煉出有用的信息,再把信息遷移到相應的圖形上加以運用。
三 積極主動地收集學情信息,不斷優化教學方案,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反饋的方式,及時了解教與學的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信息反饋的方式多樣,可用座談式,也可用信息調查表的方式。座談式可選擇班級中優、中、差三類學生的代表與老師面對面交流,以了解學生在哪些知識點上還存在疑惑、不清之處。這種方式可在每節課后進行操作。信息調查表的方式更適于在一章內容結束后,教師把本章所有知識點列出來,印發給學生,理解清楚的打“√”,尚有疑惑處打“?”。這樣做可使教師在一章內容結束后,及時利用復習課進行查缺補漏,不至于對后續知識的學習造成影響。下面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說說我是如何通過學情信息反饋來調整教學方案的。
實例一:在學習必修(3)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一節內容時,我們知道每一營養級生物所同化的能量都有一個去向,就是被分解者利用,最終散失掉。在教材及許多資料中,都說成是通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掉的。我在教學中也未注意,自然地也是按照這種說法向學生介紹的。在課后與學生的座談過程中,有學生就這一點提出質疑,因為按照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是發生在細胞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供能的過程,而動植物遺體被細菌、真菌等分解者利用的過程先是在細胞外進行,然后小分子有機物進入分解者細胞內才可通過呼吸作用被分解者利用。因此,該學生認為這部分能量是通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散失的(既包括胞外分解,又包括胞內的呼吸作用)。我聽后,認為學生的分析有道理,為慎重起見,我認真查閱了《微生物學》、《生態學》等有關書籍,確認了學生說法是正確的。于是,在隨后的教學中,我及時予以糾正。這件事情,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反饋的重要性,也深刻領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教學相長。
實例二:在學完人教版必修(1)第6章細胞的生命歷程后,因為這一章知識難點多,且是學習必修(2)的基礎,因此,為了了解學生的情況,在本章結束后,我及時設計印發了一張學情信息調查表,調查表中把本章所有知識點全部羅列上,待反饋表收上來后,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較好,但是后來做本章測試題時,卻發現學生的情況并不樂觀。這是什么原因呢?經反復思考,我認識到學生在知識的理解與知識的運用之間缺少一座橋梁,這座橋梁需要老師幫助搭設。于是,我用一節課的時間專門對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核DNA、染色單體數目的變化規律進行總結,又結合幾道典型題,引導學生一起分析、思考,結果使學生對知識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遇到有關問題時,不再茫然無措,而是能用正確的方法解決。
以上實例都深刻地說明了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這是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大重要推動力。
四 嘗試使用導學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近年來,不少地方特別是蘇南很多學校開始實施新的教學模式——導學案。這種模式以其特有的新穎性、實用性、高效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人從上學期也開始嘗試著利用此方式改進課堂教學,效果較好。現就導學案的本義、導學案的基本環節以及使用導學案的體會略作闡述。
1.導學案的構成
第一,教案:傳統教案是教師認真閱讀教學大綱和教材,經過分析、加工、整理而寫出的教學過程案例,它著眼于教師講什么、如何講,側重使學生學會。
第二,學案:學案是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它側重于學習內容的設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會學。
第三,導學案:所謂導學案,就是指教師的教案與學生的學案進行有效結合的一種文本運用方式。導學案的優點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學行為,注重學法指導,強化能力培養。
2.導學案的基本環節
導學案的基本環節是:導思、導學、導練。
第一,導思:“導思”是指在導學案中設計一定的問題情境,創設的問題要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以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
第二,導學:導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及學生自學中提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教師的講解要注意精煉性、針對性和啟發性。教師的講解不必面面俱到,但要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解。教師的講解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思考,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導練:訓練題的設計要精致、簡練,既要有基礎知識的檢驗,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訓練。
3.使用導學案的體會
實行導學案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成學習的主人,也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這是一種值得嘗試、推廣應用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建華.新標準下對高中生物學教學的若干反思[J].生物學教學,2005(4):12~13
[2]謝偉雄.使用好高中生物學新教材的體會[J].生物學教學,2010(8):28~29
〔責任編輯:馮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