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中數學差生的主要表現
第一,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數學語言再現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課本,不能說明概念的體系,概念與概念之間聯系不起來。
第二,課堂缺少解題的積極性,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布置的練習漠不關心、若無其事,解題缺少必要的步驟或沒有步驟,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不肯動腦筋,總是漫不經心。
第三,課堂上不認真做筆記,甚至不做筆記。總以為數學無須做筆記。不能熟練地背誦有關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則,不能理順新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第四,學生自學能力差:不能找出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不能與學過的有關知識相聯系,不能找出新知識涉及的解題方法和要求是什么,不能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問題,說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時也提不出有關的問題,也不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題,不會閱讀,讀書被動,無自覺性。
第五,教師布置的練習、作業不認真完成,馬虎應付,抄襲了事。
第六,不注重復習與鞏固。學過的知識一聽而過,感覺課堂上已聽得明明白白,不必再做那么煩瑣的重復,覺得身累、心累,學習沒有樂趣。因此,不會將一章或一節的內容串起來再細看一遍。
二 轉化數學差生的方法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第一,數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嚴密性、抽象性的科學。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而造成了差生的出現。因此,教學時,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像物理、化學一樣,通過直觀性使學生理解概念、性質。
第二,應加強教學語言的藝術應用,讓教學生動、有趣。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隨時觀察全班學生的學習情趣,更要特別注意觀察差生的學習情緒,差生往往上課思想開小差、不集中,他們對教師一般的按部就班式的、用平淡無味的語言講課聽不進去,對數學知識也不感興趣。這時,教師應恰當地運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引導每位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第三,注重情感教育。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這是教師從教的基本功。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差生的情感較豐富,他們需要教師能夠給予更多地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需要教師更多地關愛。因為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教師要把全身心的愛給予學生,這樣才能使差生從困苦中解脫出來。
第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有了對數學的興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數學所蘊涵的美,享受到數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有了對數學的興趣,學生才會更進一步地去學習數學,研究數學,才會產生更多的為什么。另外,教師還應當正確引導學生去發現美,享受美。有了美的享受,學生才不會覺得數學枯燥無味,才會真正喜歡上數學。例如對使用新教材的初一學生來說,教師應針對新教材的特點 讓學生乘坐數學之舟暢游神奇、美妙的數學世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比如針對新教材的封面彩圖,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來了解數學,教師又可根據各章節前邊的插圖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師還可從各章節的課后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樂趣
第五,對差生進行“一幫一”課外教學活動。對差生教師不能放棄,任其自由下去他們需要老師的關心,同學的幫助。因此,教師可以組織班內數學尖子生結成“一幫一”小組,在課余時間,幫助他們補習,及時解決他們課堂中某些不懂的問題,讓他們感到老師的重視、同學的關心。
2.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第一,部分差生學習被動,依賴性強,往往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知難而退,專等著教師來解決。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教學方式的應用,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啟發學生主動質疑問難,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引導他們積極發現解決問題,養成一個良好的課堂聽課習慣。
第二,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難易程度,要注意加強對差生的輔導、轉化,督促他們認真完成布置的作業。對作業做得較好的差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對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從點滴開始耐心的輔導他們,幫助他們提高。
第三,要“愛嚴相濟”。教師對差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和耐心輔導,而且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對差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嚴中有愛,嚴中有章,嚴而有信,嚴而有度。要深信“棍棒”只能造就奴隸,不能造就人才。因為不少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意志不堅,學習懶惰,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作業不及時完成或抄襲,課前不預習,考前不復習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他們嚴格要求,在知識的掌握中不能有一絲馬虎。
3.要努力培養希望心理
希望心理由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自控力構成,具體化為五句話:自尊心——“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自信心——“我能行”。進取心——“明天,我要達到”。責任心——“這是我應該做的!”自控力——“今天,我一定要做到”。以此,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激勵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形成一種對知識和成功期待的情緒。這種情緒,支撐著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使學生不斷嘗到成功與創造的愉悅。這種情緒不斷強化,使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等得到培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從我做起,從零開始,哪里跌倒的就在哪爬起來,差生的成績是能夠趕上的,相信自我,相信勇氣!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