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生物學獎】
獲獎理由:推翻(tuī fān)了人們認為那些引人注目、色彩斑斕(bān lán)的蝌蚪最難吃的錯誤猜(cāi)想。
理查德(lǐ chá dé)·瓦塞爾(wǎ sài’ěr)蘇格教授(jiào shòu)成功說服了11名學生陪(péi)著自己品嘗(pǐn chánɡ)了哥斯達黎(lí)加的幾種小蝌蚪,形成了第一手材料的研究報告《哥斯達黎加干季蝌蚪的味道比較》。
理查德教授收集了8種不同的蝌蚪,要求志愿者在飯后兩個半小時后隨機單獨(dān dú)品嘗不同編(biān)號的蝌蚪,根據味道打分,級別分別為:味道不錯,沒有什么味道,有點兒不令人喜歡,不令人喜歡,很不令人喜歡。
理查德教授還設定了幾個標準的品嘗步驟(zhòu):用清水清洗蝌蚪;把蝌蚪放在嘴里含10-20秒;開始咀嚼(jǔ jué)蝌蚪的尾巴,撕裂(sī liè)蝌蚪的皮,輕輕地咀嚼10-20秒;最后狠狠地咀嚼整個蝌蚪,但不能吞進肚子,咀嚼后再把蝌蚪吐出來。用清水漱(shù)口至少兩次后,接著品嘗下一個蝌蚪。
9個品嘗者中(有兩人因嚴重煙癮(yǐn)可能影響判斷被開除),有6人的結論是:只有一種叫做布法羅馬力努斯的蝌蚪最難吃,而其他大多數味道都不錯。這就推翻了那些認為引人注目、色彩斑斕的蝌蚪最難吃的錯誤猜想——傳統的生物學認為,越引人注目的蝌蚪越難吃,否則它會更容易吸引天敵。
知識鏈接:蝌蚪是蛙(w?。?、蟾蜍(chán chú)、蠑螈(róng yuán)、鯢(ní)等兩棲(qī)類動物的幼體,剛孵(fū)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fǎng chuí)形,無四肢、口和內鰓(sāi),長有側扁(cè biǎn)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luǎn)黃供給營養。
剛孵出的蝌蚪,身體弱小,對外界環境敏感,生長在光線暗淡、幽(yōu)靜的地方。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頭的前端腹(fù)面上;青蛙的蝌蚪體色較淺,口在頭的前端;蛤蟆的蝌蚪比青蛙的個頭小。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較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大部分的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質齒刮(gu?。┦吃澹▃ǎo)類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qiū yǐn)、甲蟲等小動物尸體,它們也會成群啃食。有些種類的蝌蚪沒有角質齒,例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則以過濾(lǜ)水中?。╢ú)游生物為食。此外,艾氏樹蛙蝌蚪是卵食性,母蛙會定期回來產卵喂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夠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大蝌蚪吃小蝌蚪的現象。
有獎競猜:
1. 傳統的生物學認為什么樣的蝌蚪最難吃?
2. 說說青蛙的蝌蚪和蟾蜍的蝌蚪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