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美國防部在決策備忘錄中提出,在“擴展的中程防空系統”(MEADS)完成研發階段工作后退出該項目,項目產生的技術由德國和意大利自行使用。3月10日,美國防部正式決定,在2014年MEADS項目完成技術研制階段后退出該項目。但由于退出該項目也需要美國支付數億美元違約金,因此在國防部為該項目爭取未來兩個財年的國會撥款時,引起了國會內部的激烈爭論。
美國退出MEADS引發爭論
美國會內部就MEADs項目的撥款和“去留”問題產生了較大爭議,主要有以下幾種意見:
美國單方面“退伙”,減少項目研制費用
3月29日,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參議員斯科特·布朗稱國防部在退出這一國際合作項目之前,為獲得其他一些技術,計劃為MEADS項目再投入約8億美元。但國防部負責采辦的高級官員反駁稱,盡管該項目存在研發困難、費用超支等一系列問題,但根據2004年美國與德國和意大利兩個合作伙伴國達成的協議,如果美國在2014年前退出MEADS項目,必須支付高額的違約金,而國防部目前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再投入8億美元。
說服德、意兩個伙伴國共同取消計劃
5月16日,美國參議員馬克·貝吉奇和詹妮·沙欣寫信要求參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在“201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嚴格限制用于MEADS項目的經費。他們認為美、德、意三國不會從MEADS項目中得到“切實利益”,因而主張在力促三國共同取消該項目的同時,提出2.65億美元就足以作為美國應分擔的項目終止費用。
在與“愛國者”項目比較后再作決定
5月13日,阿拉巴馬州國會議員布魯克斯向眾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提案稱,可由審計總署(GAO)對“愛國者-3”和MEADS的全壽命周期費用(包括升級、維護及部署)加以比較,最終確定哪個項目更加經濟。他在提案中稱,“繼續對具有40年設計壽命限制的‘愛國者’系統進行升級所需經費難以預料”,而德國在2010年所做的同類比較中發現,MEADS更為經濟。
美國眾議院在5月底通過的2012財年國防預算法案中,敦促國防部要么退出美、德、意三國MEADS計劃的合作,要么立即將計劃的關鍵要素轉用于“愛國者”項目,但不論作出何種選擇,其項目經費將削減1.5億美元。這與參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的一些議員近期呼吁的“嚴格限制經費”意見相一致,他們主張將2012財年的項目經費從4.07億削減至2.56億美元,并稱這在3個國家同意盡早退出MEADS項目情況下足以支付美國承擔的項目終止費用。
MEADS概要介紹
MEADS是美國與德國和意大利聯合進行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旨在研制一種可防御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有人或無人戰機的機動防空系統。
研發歷程
MEADS項目自1995年2月啟動,最初由美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4個國家合作,但法國于1996年5月退出。根據最初計劃,MEADS將于2005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但由于計劃進度不斷延遲,經費超支嚴重,系統的發展目標調整為“從2012年開始逐步替代‘愛國者-3’系統”。2003年8月,美國為進一步削減預算,降低MEADS項目的發展優先級,決定將其與“愛國者一3”項目合并;并考慮不再用MEADS來替代“愛國者-3”系統,而是用前者研發獲得的先進技術提高后者的能力。2004年,美國與德國、意大利共同達成一份有關MEADS未來10年發展的研制備忘錄。根據該備忘錄,美、德、意各自分擔研發經費的58%、25%和17%。同時將MEADS的服役時間推遲到2014年。2010年,MEADS項目完成了系統關鍵設計評審。2011年2月,美國防部提出終止MEADS項目。此后,一個由美國、德國、意大利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對MEADS項目進行了評審,并制定了“增量1”計劃,設定了未來兩年MEADS研發的階段性目標,以便在2014年“完美結束”該計劃的研發階段。2011年4月6日,該項目“增量1”計劃獲得批準。按照該計劃,MEADS將于2011年11月在自沙導彈靶場進行首次發射試驗,演示導彈段增強型“愛國者-3”攔截彈從MEADS“近垂直”發射架發射的能力。官方希望通過這次試驗收集關鍵數據,為2012和2013年的兩次攔截試驗提供支持。
系統組成及性能特點
MEADS設計可根據作戰需求調整組件構成,一套標準的火力單元由“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情報戰術作戰中心”(BMC4I TOC)、“近垂直”發射車、裝彈車、導彈段增強型“愛國者”攔截彈、特高頻(UHF)監視雷達以及x波段多功能火控雷達等組成。其中,BMC4I TOC可支持分布式系統的跨陣地交戰,實現更遠距離的攔截;特高頻監視雷達可對低雷達散射截面目標實施360°、由近及遠的探測;x波段多功能火控雷達可對飛行中導彈進行360°全方位的高精度識別以及近距目標的探測和搜索。總體講,MEADS在性能上主要有三大特點:
一是全方位防御能力
MEADS所用的陸基雷達具備360°的覆蓋監視能力。監視雷達工作在特高頻波段(250-500兆赫茲),多功能火控雷達工作在X波段(8~12吉赫茲),雷達和導彈之間通過X波段上行/下行數據鏈相連。MEADS發射車上配裝了“近垂直”發射架,這也是MEADS實現360°全方位防御能力的關鍵——攔截彈從發射架上幾乎垂直向上發射起飛,可鎖定任何方向的來襲導彈。
二是可全球快速到達的機動部署能力
一個標準MEADS導彈連包括:6輛發射車,每車配備12枚攔截彈;3輛裝彈車,每輛攜帶12枚攔截彈;2個戰術作戰中心;2輛支援保障車;1部特高頻監視雷達;2部X波段多功能火控雷達。全部車輛使用相同的標準5噸中型戰術車輛。單個導彈連編制約50人,全連的轉運可通過20架C-130運輸機完成,還可以由A400M運輸機甚至CH-47和CH-53重型直升機運輸,具備在全球范圍內快速部署的能力。
三是具備與其他系統的兼容及互通能力。MEADS融合了不同類型攔截彈,可對付各種不同的目標:一是采用直接碰撞殺傷式動能攔截彈對付彈道導彈,二是采用破片殺傷式攔截彈對付飛機等吸氣式目標。當前,正在研制中的導彈段增強(MSE)型“愛國者-3”攔截彈是其首選動能攔截武器。與現役的“愛國者-3”攔截彈相比,MSE型攔截彈的攔截距離增大一倍,并且發動機設有發射前預編程能力,可實施二次脈沖點火,攔截彈的機動性更強。另外,MEADS還可通過數據鏈實現與“愛國者”系統、“末段高空區域防御”系統和法國“紫菀”系統等其他防空反導系統的互聯互通。
美退出MEADS項目的動因
縱觀美軍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的發展歷程,雖然進度延遲和經費超支往往成為困擾計劃實施的重要問題,也曾使一些項目被迫終止或調整。就MEADS項目來講,不可否認上述因素是造成其陷入“糾結”的原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因素卻是美軍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發展戰略的轉變。
2009年,美國陸軍就曾提出修改MEADS中一些特定部件,以適應將其所有防空反導系統并入美國“一體化防空與導彈防御”(IAMD)項目的需求。根據該項目設想,美陸軍將把現有的和正在研發的一系列導彈防御系統進行集成。因此,陸軍計劃用仍在研制中的“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IBCS)取代MEADS項目中的BMC4I系統,而BMC4I系統是MEADS的核心。當時就有專家預測,這可能導致MEADS國際合作的終止。
雖然美國防部已決定在2014年終止MEADS項目研發,但“終止合作”不等于“放棄技術”。美陸軍部長約翰·麥克休稱,他支持政府2014年結束MEADS項目研發的計劃,同時將該項目中獲得的技術用于其他防空系統。可以預見,美軍未來很可能會借助已取得的技術,單方面繼續研發美國版的MEADS,或將這些技術用于“愛國者-3”系統,以提高其作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