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軍事理論家預測,精確制導彈藥、廣域傳感器以及計算機化的指揮控制系統的不斷發展,將會給未來作戰樣式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并被稱為在20世紀繼飛機和坦克、核武器投入戰爭使用后引起作戰樣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的第三次軍事革命。之后20多年,以精確打擊為代表的新軍事革命的概念逐漸被世界主要大國廣泛接受。進入21世紀以來,盡管美國不再著重強調軍事革命這一提法,取而代之以軍事轉型的概念,但其并未停止推動該領域能力的發展。其他國家如俄羅斯、中國、法國、德國甚至伊朗等國都在加緊推進與新軍事革命相關能力的發展。
美國取得的進步
1991年以來,美國在提高常規精確打擊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并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如,在1991年對伊拉克進行的“沙漠風暴”行動中,美軍共使用各類彈藥約23萬枚,其中精確制導彈藥占8%;而2003年進行的“伊拉克自由”行動,由于精確彈藥的大量應用(約占65%),使彈藥消耗總量大幅降低至2.8萬枚以下。盡管如此,報告認為,美國仍然處在軍事革命的早期階段。因為美國在這20多年間進行的都是實力完全不對稱的作戰,對手是伊拉克陸軍、基地組織或恐怖分子等,它們僅擁有少量或根本就沒有與美國抗衡的精確制導武器。雖然美國在此領域擁有絕對優勢,但這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美軍的作戰樣式和編制體制,更多的是提高了作戰效率或效能。評估美國在新軍事革命中取得的進步,應該與擁有精確打擊體系的對手聯系起來,應對這樣的對手需要美國發展全新的武器裝備與作戰概念,并相應調整軍隊的編制體制。
其他國家取得的成就
報告認為,近20年來美國在常規精確打擊領域一直處于近乎壟斷的地位,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一方面,有的國家正在發展具備遠程偵察一打擊一體化能力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已對美國的軍事優勢地位構成挑戰。“超視距雷達”(OTHR)能夠鎖定美國航母的位置,結合反艦彈道導彈,將會對美國海軍艦艇在該地區的自由行動構成威脅。同時這些國家還在投資研發網絡戰武器、反衛星武器、防空系統、反艦武器以及潛艇和彈道導彈等。它們都能對美軍在該區域的主要兵力投送模式,包括美國的海空軍基地、港口以及保障它們的網絡構成威脅。伊朗也正在發展類似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盡管它們在先進程度和廣度上還有很大差距。但假以時日,也會對美軍在波斯灣地區的軍事地位構成相當挑戰。
另一方面,法國、瑞典、以色列、俄羅斯以及德國等國也在大量生產和出售包括精確制導火箭、炮彈、迫擊炮彈在內的各種精確制導彈藥,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此類武器在全球擴散,甚至會落入恐怖分子或一些非國家行為體手中。這將促使以精確打擊為代表的新軍事革命進入成熟時期。屆時,世界上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甚至恐怖組織,都將擁有各種類型的精確制導武器,對美軍構成挑戰。
精確打擊武器擴散產生的影響
報告預測,常規精確打擊武器的加速擴散致使未來作戰樣式可能發生的重大變化包括:
(1)美國對空間和網絡電磁空間依賴程度的不斷增加,將成為美軍現有組織體制和作戰概念的主要弱點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軍的常規軍事作戰行動開始逐漸依賴空間系統,尤其是遠程通信衛星和提供導航授時服務的GPS衛星星座。空間系統在海灣戰爭中發揮的獨特作用,促使美軍在該領域長期保持高額投資,開發用于提供足夠時間和空間精度的探測、識別及跟蹤能力的作戰網絡系統。諸如“全球鷹”高空長航時無人機、GPS星座以及大量的照相偵察衛星等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反映了美軍對空間和網絡電磁空間的高度依賴。如,一架任務指揮控制中心設在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試驗場、但在伊拉克或阿富汗執行任務的“全球鷹”無人機,在其機載光電、紅外和合成孔徑雷達傳輸數據時需要占用帶寬274兆字節/秒;一架MQ-9“死神”無人機傳輸足夠精度的圖像數據也需要占用6.4兆字節/秒的帶寬。另外,這些無人機本身也需要GPS星座為其提供精確的導航和定位信息,這也需要占用一定的帶寬。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美國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軍事和商業通信衛星可以滿足上述帶寬需求。
在針對塔利班、基地組織這樣的對手時,由于它們鮮有能力干擾和破壞美國的空間系統,美國能夠可靠地利用這些空間系統,但其空間和網絡電磁空間的防護能力過于脆弱。如在2009年,由伊朗支持的軍事人員在伊拉克利用一種名為“天空攫取者”的廉價(僅約25美元)軟件,就輕易地從美國“捕食者”無人機上截獲了完整的視頻數據。而更強大的潛在對手,不僅提出“信息戰”與“制天權”的作戰概念,而且還在大力發展包括衛星干擾設備、網絡攻擊武器,反衛星系統以及定向能武器等各種空間和網絡電磁空間對抗系統。這將給美軍現有的組織體制和作戰概念帶來根本性挑戰。
(2)在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的有效作戰范圍內,包括航母在內的海軍水面艦艇生存能力將大幅下降。
報告認為,二戰之后,除蘇聯圖22“逆火”轟炸機和“奧斯卡Ⅰ/Ⅱ”級核潛艇在冷戰后期曾給美國大型水面艦艇帶來短暫威脅外,很少有其他手段能給這些艦艇帶來實質性威脅。但近年來,隨著“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系統尤其是反艦彈道導彈的快速發展,將再次給大型水面艦艇特別是航母的生存帶來實質性威脅。
據美國國防部估計,新型反艦彈道導彈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發展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一部分,估計擁有多種型號,可從陸、海、空各種平臺上發射,其反艦型射程約1500千米,對固定目標打擊時射程至少可達1750千米,從對手沿岸發射足以達到美國關島基地,并能迫使美航母退至其艦載作戰飛機不加油作戰半徑(現役的F/A-18E“超級大黃蜂”根據攜彈量和任務的不同約為722~833千米,艦載型F-35戰斗機最大約為1352千米)的距離之外。盡管美國的“宙斯盾/標準-3”可提供有限的防御能力,美國也可以通過無線電干擾反艦導彈的末制導雷達等對抗措施提高艦艇的生存能力,但從長遠看,隨著這種導彈數量的增加和性能的提高,將會使航母在該導彈有效射程內的生存風險不斷增加。報告甚至預言,隨著精確打擊技術的不斷發展,航母稱霸海洋的時代可能會走向終結。
(3)隱身平臺的優勢將隨著傳感器和防空導彈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削弱,但仍將長期存在
報告第七章專門對隱身技術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分析,指出有觀點認為隨著雷達探測與跟蹤技術的進步,將使美軍的B-2、F-22和F-35這類隱身飛機失去在拒止空域中的生存能力。持此觀點的人強調,俄羅斯的新型長波雷達已實現了全數字化并采用了有源電掃描陣列天線,這種雷達將使“發現者”的信息獲取能力超出航宇工程師們縮減飛機雷達反射截面的能力,使“發現者-隱匿者”博弈的天平向“發現者”一方傾斜。在不遠的將來,地空導彈系統將能在多數時候贏得與隱身飛機的對抗,使得在拒止空域內實施作戰行動的成本高到無法接受。
但報告認為,先進探測技術的發展雖然會削弱隱身平臺的優勢,但基于以下原因,隱身飛機時代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仍不會終結。①數字式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和計算處理能力的發展,既有利于“發現者”,也有利于“隱匿者”。例如,由于采用了開放式體系結構,F-35隱身戰斗機的傳感器和計算處理能力很容易進行升級,使該機能夠通過在飛行中實時重新規劃飛行路徑來應對隨遇威脅,而這一能力是F-117和B-2等第一代隱身轟炸機所不具備的。F-35不僅可用機載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對敵方防空系統進行電子攻擊,還可以利用飛機上采用“數學射頻存儲”(DRFM)技術的電子戰系統來欺騙敵方防空系統,使后者得到虛假的雷達反射截面、距離、速度及角度信息,從而提高飛機的生存能力。與F-117和B-2不同,F-22和F-35在晝間作戰行動中也具備生存能力,并很可能以4機或8機編隊等方式在網絡化環境中作戰,大大提升其突破敵防空系統、摧毀俄羅斯S-300/S-400/S-500或類似防空導彈系統的能力。
報告認為,從F-117A隱身轟炸機1983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到現在,美空軍的隱身作戰飛機占機隊比例仍不足8%。美國防部承諾未來將購買2443架F-35,當其最后一架于2035年交付之后,隱身作戰飛機占美軍作戰飛機的比例將提高到大約70%。這個事實也從側面證明,美軍并不相信隱身飛機時代將會走向終結。
(4)精確打擊系統的擴散和“發現即摧毀”能力的發展,將深刻影響未來地面部隊的兵力結構和組成
報告指出,有觀點認為,隨著新軍事革命的深入推進,傳感器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消除戰場上的不確定性和混亂無序,使未來的戰場變得透明,與對手的作戰將變成非線性接觸作戰。但從美國冷戰后進行的歷次作戰(包括1991年海灣戰爭、1999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至今的阿富汗戰爭以及2003年開始至今的伊拉克戰爭)獲得的實際經驗看,現代戰場仍充滿不確定性和混亂無序,與完全透明尚有很大距離。
報告認為,隨著精確打擊系統的不斷擴散和“發現即摧毀”能力的發展,它們將對未來地面部隊的結構和組成產生深刻影響。一方面,如果先進傳感器和相關目標網絡的發展使得未來戰場變得更加透明,達到“支配戰場態勢感知”(DBA)的狀態,那么重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將會在遠程精確火力打擊下變得極其脆弱,未來地面部隊將會朝著“輕型戰斗部隊”(LBF)或像“獵人勇士”那樣的“遠程聯絡巡邏”(LRCP)小分隊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由于諸如不確定性、混亂無序等“戰爭迷霧”的因素仍將持續存在,尤其是在復雜地形(山地、城區)等相對困難的戰場環境下,仍完全有保留重裝甲部隊的必要。美國防部取消“未來作戰系統”項目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國防部長蓋茨認為“輕型、低耗能以及更強的態勢感知能力”的裝備未必就能完全代替具備適當重裝甲防護能力的裝備。總體講,隨著各種精確打擊武器系統的擴散,未來地面部隊需要朝小型化、分散化的方向發展,但這并非需要完全放棄重裝甲部隊。
(5)傳統的海外兵力投送模式,將變得異常困難且代價高昂
長期以來,美軍所擁有的常規兵力海外遠程投送能力全球無可匹敵,為美軍應對地區危機、發揮全球影響力提供了重要支撐。但美國能夠長期擁有這種能力的前提是美國本身就擁有眾多海外基地和大量駐軍,可長期采用大規模海外兵力投送模式的關鍵在于美軍能夠始終獲取區域制空權,擁有對敵方空域內所有目標實施攻擊的能力,以及擁有利用空中優勢保障地面作戰以及保護戰區內基地和港口安全的能力。
但部分國家“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發展和精確打擊武器的進一步擴散,將會使美軍這種傳統的兵力投送模式(以區域內眾多基地為依托,在強大海空力量掩護下的兩棲登陸或直接空中輸送)發生改變。如,正在發展一體化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俄羅斯正在向伊朗、委內瑞拉等國出口“俱樂部-K”巡航導彈(該導彈性能與美國的對陸攻擊型“戰斧”巡航導彈類似,只是射程較近,僅有250千米,彈頭更輕,約400千克)。從長遠看,精確打擊能力將不可避免地向一些中小國家,甚至恐怖組織擴散,它們將會擁有各種射程的精確打擊武器。即使沖突開始時美軍能將對手的遠程精確打擊系統摧毀,但各種較近射程的精確打擊武器仍將對美軍遠程兵力投送所依賴的前沿基地、港口構成重大威脅,使兵力投送代價高昂,難以承受。美軍面臨的這些挑戰將會直接影響其地區危機的干預能力。因此,美軍需要重新考慮其今天所嚴重依賴的兵力投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