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高校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教學實踐中引入了情境體驗教學法,探討了情景體驗教學法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教學中的實施方法。提出了人文情境與科學情境的結合,教育與美的結合等理念,豐富和發展了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堂教學方法。
關鍵詞:計算機圖像處理;教學法;情境;體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1)08-54-02
引言
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傳承知識,但如果將知識的傳承絕對化和簡單化,并漠視了人的情感和體驗,那么知識的傳承過程就是冰冷和僵化的。盡管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已提出了“寓教于樂”的情感式教育,但在教育功利化的驅使下,形成了崇尚“知識至上”的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人為地斷裂了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使學生成為對知識缺乏情感的容器,喪失了對知識主動學習、內化與應用的能力。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必須在反思中前進,當時代的發展不斷繼承和超越著傳統的時候,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要尋求新的方法和思路。高校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有著更高層次的情感需求,本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1、情境體驗教學法的意蘊
心理學認為,“情境”是指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境。這里的“情境”指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學場景。情境的功能是喚醒和激發學生的情感,也是課堂教學的前提。“體驗”,是指人對情緒或情感狀態的自我感受,這種心理活動是由感受、理解、聯想、情感、領陪等諸多心理因素構成的。用心的學習就是體驗學習,它是實現學生生命感悟的過程,也是實現生命審美的過程,是對學習對象的一種情感的賦予和心靈的呼應。“情境體驗教學法”和以往的“情境教學法”是有區別的。“情境體驗教學法”對情境的理解更為寬泛,它將情境界定為人文情境與科學情境的結合;并且,“情境體驗教學法”更加關注學生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即更加關注學生生命感悟和生命審美的過程。
2、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目的
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使用計算機這一工具對圖形或圖像進行潤飾、美化、創作,使圖像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生命力和價值。筆者始終認為,汁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既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這門課程進一步挖掘和提升了高校學生的生命感悟和生命審美能力,并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平臺,學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來展示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表達獨特的審美個性,實現并體驗獨特的審美價值。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堂為情境體驗教學法提供了很好的實施場所,情境體驗教學法也為汁算機圖形圖像處理的教學點亮了一盞明燈。
3、情景體驗教學法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3.1 教師角色的構建
3.1.1 適應變化,做學生引領者
課堂總是處于一種流變的狀態,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所講的“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一個教師也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個課堂。教師與學生的心態在變化,知識及操作經驗的積累狀況在變化。這一切的變化要求教師根據當前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并且要求教師是引領學生走向知識、喚醒學生的情感的導師。我校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教學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如:新聞、事業、廣告、經貿等),教學內容、案例選擇、技巧設置、作業難度等需根據不同專業進行調整。即使是對于同一個班的學生,也不能使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善于發現變化、適應變化,才能成為—個成功的引領者。
3.1.2 隨專業成長,做幸福的體驗者
教師應將自我發展和教學成果結合起來。首先他要熱愛自己的專業,并且傾情投入教學過程,在“教學相長”中收獲成功和體驗幸福。對于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軟件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個表現美和創造美的工具,享受美的過程及美的結果,既是幸福的,也是充滿成就感的。
3.2 學生角色的構建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以生命體驗來參與教學活動時,學習的主動性便能充分調動起來。學生把學習看成認識自我、掌控自我、發展自我的途徑,且有主動學習的需求,學習便能成為一種幸福。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教學中,要發掘學生“愛美”的主體意識,培育學生的“審美”的主體能力,刺激學生“創造美”的主動需求,并且和自身發展及專業能力培養相聯系,能夠進行主動學習。
3.3 情境的創建
3.3.1 教學情境的設計
首先引入教學情境,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新與發展的教學情境,構建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階段。簡單來說,就是引起學生的關注,使學生的認知或情感有所“發現”。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教學中,我們常采用的方法有:①欣賞法。讓學生欣賞漂亮的作品,并指出它的精彩之處,使學生產生想要實現其效果的強烈渴望。②提問法。提出一個問題,如:“要表現某一效果應該怎樣處理?”引發學生思考后,用適當的方式引出新的學習內容。需要強調的是,教學情境的引入應貫穿于每一個教學環節和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中,它的充分與否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
其次,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多媒體計算機房進行教學,對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進行多方位的刺激,這對于教學情境的創建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這絕對不是“情境”的全部,在先進硬件技術的支持下,教師仍然需要豐富生動的教學語言、巧妙的教學環節設計、飽滿的熱情、愛心、耐心和機智,才能成為成功的“情境”設計者。
3.3.2 人文情境與科學情境
“情境”作為課堂教學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場景和氛圍,從生態學的視角,可以將其分為人文情境與科學情境。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強調對象與遷移、審美與思辨,具有動態和開放的特征;科學情境是理性的,強調理智與邏輯,具有嚴謹、求實的特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強調營造科學情境,崇尚統一性和整體性,課堂氣氛是嚴肅、嚴厲甚至是嚴酷的。當前,人文情境受到了普遍關注,它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提出課堂教學的個體性、變化性,倡導營造課堂和諧、溫暖的氛圍。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教學是強調學生的個性化表現和創意性設計的,所以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堂應該重視人文情境的創建,使人文情境與科學情境協調、相融,這樣才能創建和諧、靈性的課堂。
3.4 體驗的創建
3.4.1 主體參與
主體參與指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的一切活動均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學習活動以學生的全面參與及全身心的投入為原則。主體參與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也是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技能體系、價值體系,培養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專業、層次、情感、興趣、特長等,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精心設計操作項目,把學生引入操作實踐活動中;學生則通過構思—聯想—創意一實現的過程,完成作業或作品設計,在主體參與的過程中進一步融會知識、提升技能、培養創新能力。
3.4.2 體驗與感悟
當學生從教學情境進入到學習狀態后,便開始了體驗學習的過程。體驗包括對問題的理解、對自身的期望、學習興趣的提升、學習動機的增強、知識與技巧的應用等。感悟是從大量的表象中通過親身的理解與領會得出典型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含有理性歸納的過程,也含有情感升華的過程。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完成操作項目的過程中,理解教師的期待、明確自己的責任、應用知識與技能,完成思維抽象,同時感受成功的幸福。
3.5 教育與美的結合
3.5.1 審美溝通
情境體驗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學生的感受來組織教學的。學生的感受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審美與感覺、想象、情感、興趣、態度是緊密聯系的。審美具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對美的觀察與體驗。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的對象一圖像,它的美包括形式美和意境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聲音等)的有規律的組合。形式美的主要法則有:單純齊一、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多樣統一;意境美是我國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意境是客觀(生活、景物)與主觀(思想、情感)相熔鑄的產物,是隋與境、意與境的統一,意境中的含蓄能喚起欣賞者的無限想象。把美學基本原理融入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堂中,讓學生具有發現美的眼睛、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愿望,生成師生間對美的共鳴,是達成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堂的審美溝通的一個條件。其二,是生命體對于外界事物的親生體驗和溝通。教育美學觀認為,“要以教育美的建立去提升教育及其對象的精神境界,使教育活動成為一種人生境界的達成過程,使教育活動的主體或對象都在人生上實現超越。”情境體驗教學追求教育美的達成,它是一種教學智慧的美、生命的美,目的在于求得學生精神與教學環境間的溝通、學生與教育世界的心靈溝通。
3.5.2 精神審美與升華
所謂精神審美,是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為主要目的,讓學生以審美的情緒關注學習內容,完成學習過程,獲得精神的滿足,并且獲得自身可持續性發展的動力和智慧。升華是指對認知的升華、對感悟的升華、對責任的升華。升華是教學向課外的延伸、向社會的延伸。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平臺,學生可在此平臺上獲得美的體驗和滿足,從而豐富其內心世界,獲得生命美的更深
感悟。要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美,但任何的美都必須以社會道德和法律為基礎,我們的任何行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否則,它制造的將是丑惡。
4、結束語
高校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是對學生生命個體發展的關注。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課堂中應用情境體驗教學法,倡導人文情境與科學情境相結合,目的是喚起學生生命個體對美的體驗、感悟和升華。教學研究是沒有止境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的教學要在傳統的啟迪下、時代的引領下、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前進。
參考文獻:
[1]黃甫全.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鄭全洲.課改新課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李秀偉.喚醒情感——情境體驗教學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4]檀傳寶.德育美學觀[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5]馬斯洛著,林方譯.人性能達的境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6]鐘啟泉.現代謀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7]嚴正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8]何迪.關于高校計算機赦學改革的幾點探討[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