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陶藝不斷出現在公共空間之中,新的環境觀、審美觀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環境陶藝作為一門公共藝術,放置于環境之中,其作用主要是美化環境,所以它的和諧性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公共藝術的環境陶藝,應與公共空間環境的使用功能與用途,周圍環境的色調、氣氛等方面相協調,與大眾的審美情趣相協調,還要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本文從物理空間和人文空間兩方面來探討環境陶藝審美的和諧性。
關鍵詞:陶藝;公共環境;和諧性
1 引言
如今和諧正成為我國整個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作為公共藝術的環境陶藝更應該體現和諧性。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陶藝正從室內走向室外,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公共環境藝術的構成要素之一。陶瓷藝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審美形態。現代陶藝則更加注重對自身泥性的探索與實驗,陶瓷的泥性和釉色,還有燒成時出現的意想不到的各種效果,這是任何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擬的。可以說,環境陶藝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與環境融合,與公眾親近,從而促進了陶瓷、人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2 陶藝介入公共環境
2.1環境陶藝的概念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陶藝不斷向著多元化發展,并已走進公共環境。特別是日、韓、美等國,他們在繼承傳統,發展現代陶藝的同時,更加關注現實生活,吸收現代文化的新思想、新觀念,促進了環境陶藝的發展。因此,現代陶藝走進公共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環境陶藝也就是指公共環境中的陶藝(如圖1)。它主要是指在城市廣場、公園、道路、綠地、居住區及其它活動場地的陶藝設計,它不僅僅指戶外空間陶藝,也包括室內的陶瓷壁畫等。本文主要從室外環境陶藝方面來闡述它的和諧性。環境陶藝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開放性的、可供公眾感知的陶瓷壁畫、陶瓷雕塑、裝置、水體、城市公共設施、建筑體表的裝飾及標識物、燈飾、路徑等。環境陶藝作為一門公共藝術,它既體現了環境藝術的基本原則,如:公共性、和諧性、互動性等,又具有陶瓷藝術本身所含有的特征,即泥性。

2.2陶藝介入環境的優勢
陶藝介入環境中,具有較多的優勢,首先,其材料容易獲得,自古以來,在全國各地就有許多窯址;其次,陶藝以其土與火的獨特魅力和堅固耐用、防水、防火等優勢,在當代環境藝術中獨樹一幟,區別于冷冰冰地水泥和鋼鐵,使人們在生活之余,能夠體會到一份回歸自然的親切感;最后,陶藝泥性肌理的豐富表現,使其與環境融合得更加完美、和諧,與人們的關系更加親切。通過對泥巴進行揉、捏、壓、擠、刻、扯等各種手法的處理,可以產生不同的肌理的陶藝作品。這是其它材質如鋼鐵、水泥等無法比擬的,如朱樂耕的陶藝作品,如圖2所示,就很好的向我們展示了陶瓷泥性肌理的美感。

3 環境陶藝與物理空間環境的和諧
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寫到:“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塑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擺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系到一體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間形式,以及地方部位”。和雕塑創作一樣,顯然環境陶藝的設計,同樣不能離開特定環境因素的存在。在創作一件陶藝作品(這特指環境陶藝)時,設計者應該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因為環境陶藝屬于環境藝術,所以它必然會涉及到建筑、園林、道路、光源等各方面物理因素(當然還有人們的審美情趣等精神因素),它只是整體環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環境陶藝應與其所在環境成相輔相成的和諧關系。隨著環境陶藝的不斷發展,它必將成為都市文化的重要內容,引起當今人們的關心和重視。因此,環境與陶藝是緊密聯系的:一個平常的環境因為有了與之相和諧的陶藝作品會產生無限的藝術魅力;如果一件與環境不相適合的陶藝,便會糟蹋環境,讓人們厭惡。由此可見,陶藝置于室外就必然與周圍環境發生關系,所以陶藝作品與環境相和諧,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得到人們的喜愛。但要想達到和諧,就必須考慮以下這些因素。
3.1環境陶藝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
公共藝術的環境陶藝和周圍環境風格要協調,其大小尺寸要適當。此外,色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陶瓷豐富的釉色變化,使其能更好的融入環境;再者要注意虛實構成的關系,也就是陶藝與環境的虛實關系。這樣使陶藝與環境很好的結合,形成一個整體。以景德鎮陶瓷學院新廠校區的環境陶藝《集聚》為例(如圖3),這是陶藝與環境達到很好結合的一件作品。第一,5個直立的柱子組成的各種造型,簡潔而不簡單,一致排開,很有氣勢;第二,整個周邊環境建筑、道路幾乎為直線方正結構的造型,5根直立的陶柱既與周圍環境協調,但又打破了這種呆板狀態而顯得輕松;第三,在裝飾色彩上,注重與環境色彩的諧調。黃煥義教授采用了逸夫樓護裙部位的青灰色和休閑廣場地面的灰白色作為陶柱的基調色,從而使其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當近距離觀察時,會發現其灰白色基調中還有豐富的色彩變化。即整體與環境協調,但細看又很耐人尋味。回味無群。
3.2環境陶藝與城市場景的適應性
不同的場景,需要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去承載。環境陶藝作為公共藝術要與特定城市的場景相適應。比如:環境陶藝往往可以通過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來體現城市特色。如今有很多體現歷史文化的環境陶藝作品,點綴著城市環境,對城市風貌及特色的形成起輔助作用。景德鎮西客站的陶藝作品《水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圖4)。第一,《水滴》整體造型為水滴形狀,上面用青花裝飾的水紋圖案,使主題更加明朗。它使每一個來景德鎮的人一下車就能感受到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奇特魅力:第二,《水滴》整體上的是青白釉,水紋用青花畫出,這正體現了景德鎮陶瓷的特色,那就是聞名中外的青花裝飾和溫潤而雅的青白釉。
4 環境陶藝與人文空間環境的和諧
環境陶藝作為公共藝術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與周圍的物質環境有關,其與人文空間環境的關系更為重要。它能夠向城市空間與公共環境傳達一種人文的關懷。因為它是公共藝術,是大眾的藝術,所以必須符合大眾的審美心理。在此基礎上才能不斷發展,可以說公眾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在今天這被冷冰冰地混凝土包圍的大都市,陶藝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是其它任何材料無法比擬的。陶藝以其獨特的魅力融人了周圍的環境,同時也使人們可以去親身感受陶瓷的泥性、欣賞變幻的色釉、觸摸陶瓷的肌理。感受人們留下的痕跡。
4.1環境陶藝要符合大眾的審美理想
環境陶藝的設計要符合大眾的審美心理,才能使人們更容易親近,從而實現作品與人們之間交流與互動。如:造型設計符合人們的理解,色彩設計符合人們的情感以及風俗習慣。如果脫離這種背景去設計陶藝,這件陶藝作品就會在精神上被孤立。好的環境陶藝也只有與當地的歷史、人們的審美理想緊密結合,注重人文關懷,才能贏得大眾的喜愛。
4.2環境陶藝應該體現一定的人文關懷
任何一個地區都有其自身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等,這些因素形成了不同地區的人文景觀。在不同的城市,其歷史和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而一個城市的形象主要是通過其歷史文化體現的。環境陶藝作為公共環境藝術,分布于城市的各個地方,它就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因此,環境陶藝應該體現出一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關懷,這樣才能為城市增添光彩。環境陶藝放置于公共空間之中,其作用不只是美化環境,更重要的是給人們的精神需求。一方面,其能帶給人們一定的精神享受,讓人們在忙碌之余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放松;另一方面,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提高普通大眾的審美水平和整體素質。
景德鎮隨處可見極富特色的陶瓷燈柱,體現出了很強的人文關懷。是景德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圖5)。首先,其具有很強的標志性,體現了景德鎮的文化特色;其次,就地取材,也體現出了景德鎮人民的聰明才智;再次,陶瓷本身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置于道路兩旁的陶瓷燈柱。給人們照亮道路的同時,更給人們帶來了文化的熏陶,使景德鎮和所有到過這里的人們對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有所了解,從而也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質。迄今為止,這是筆者見過的最大的環境陶藝設計作品,遍布于景德鎮幾乎所有的道路兩旁,向人們展示著千年瓷都的魅力1
4.3環境陶藝要符合時代精神發展的需要
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理想也不斷變化,作為環境藝術的陶藝更需要不斷發展,創新思想,也就是要符合時代的發展,符合當今人們的審美需求。特別是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個城市都在積極建設和改造,這也給了環境陶藝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我們要抓住機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好的發揚傳統,創作出符合時代發展的優秀陶藝作品,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
5 結語
21世紀是一個公眾的世紀。我國社會正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隨著一個真正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藝術與公眾的距離將越來越近。現代陶藝也正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眼前,并逐漸介入到公共環境中,它已不完全是單一的追求形式、肌理和釉色的美感,而更多的是關注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帶給人們一種人文的關懷,讓人們在忙碌中感到一種親切、和諧的美好。以人為本,和諧環境是環境陶藝得以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M].北京:北京三聯出版,2003.
[2]黃煥義.環境陶藝審美的環境觀[J].2005,12.
[3]張玉山.世界當代公共環境藝術-陶藝[M].長沙:美術出版社,2006.
[4]皮道堅.拓展眼界的當代陶藝.www.niwota.com.
[5]張堯,周益軍.現代陶藝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