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先生是中國現當代美術史上重要的版畫家,他以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刻畫了新中國美術的主流樣式,以才華與人格魅力記錄著一段濃墨重彩、波瀾壯闊的時代歷程,他的藝術影響著諸多的后輩。無論是在中國美術史上,還是在中國現當代歷史進程中,徐匡的藝術都是值得銘記、傳播與研究的。
徐匡出生于1938年,早年畢業于中央美院附中,1958年起任職于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現四川美協)。四川版畫傳統深厚,不僅有抗戰時期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基礎,也有來自晉綏解放區的美術力量。新中國成立后,牛文、李少言、酆中鐵、蘇光、李煥民、林軍、關夫生,呂琳、宋克君、艾炎等一大批版畫家在這里生活、創作。徐匡先生很快融入到這個創作群體中,學習和繼承四川版畫創作傳統,把藝術創作的激情與表現國家進步、民族興盛的責任感緊緊結合在一起。
徐匡先生從事版畫創作50余載,他以充沛的情感和不斷推出的力作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他的創作始終關注人民、關注現實生活。難能可貴的是,徐匡先生并沒有將美術工具化,而是注重吸收傳統精華、研究美術造型規律,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創作了一批經典之作,他的藝術已成為美術史上的重要個案。版畫作品《彝族女孩》、《果園》等,突出形式感,具有旋律之美;《嘉陵江上》(1961年)、《鄉村小學》(1964年)、《草地詩篇》(1975年)、《納木湖畔》(1979年)等,畫面簡樸,充滿理想主義的色彩。這些作品從平凡生活和普通人中掘取詩意,謳歌了新中國廣大人民和普通勞動者,表達出對美、對生活、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匡先生赴西藏寫生創作,這批作品采用略帶寫意的手法、抒情流暢的線條、恰如其分的套色,表現樸實平凡、唯美清新的人物和場景,自然流露出悠長舒緩的詩意?!栋嗽隆?、《歸》、《綠色口琴》、《微風》、《天鵝又回來了》等作品讓人耳目一新。從作品《主人》(1978年)、《決不讓奴隸制復辟》開始,到后來的《希望》(1981年)、《高原的陽光》(1984年),徐匡先生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從精神層面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表現。
隨時代而發展,是當代美術的重要特點。從90年代開始,徐匡先生的作品吸收和融入了新的藝術因素和文化意蘊,如木刻版畫《草原盛會》(1990年)、《守望》(2000年),后來的《奶奶》(2004年)、《扎西和他的羊》(2005年),以及一些原版創作,轉換了早期作品中對理想主義和抒情趣味的追求,更注重用精細的索描造型、刀法展示更為真實的生存境遇、人生歷練,表現西藏、藏民原汁原味的生活,呈現出更加深刻的“現實觀”。
徐匡先生的藝術使我們看到,現實主義在發展,并且在不斷地注入活力。生活的深刻性和時代精神的融合,在任何時候都是藝術創作的根本。徐匡先生的版畫藝術正是如此描繪了人性的光輝:一個永遠不被流行、時尚所吞沒的“現實”,一種對人性和人類精神的崇高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