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發展到今天,隨著實用功能的消退,藝術價值高度凸顯,成為其最主要的屬性。在這一替代轉化的過程當中,書法藝術從審美追求、品評標準到學習方法各方面,也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新的變化。與此同時,一批秉賦聰敏,善學敢變的實力派書家乘勢而起,為當代書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吳東民便是這個群體中脫穎而出的代表性人物。
吳東民生長在海南。應該說,海南是一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算不上深厚的地方,遠在天涯海角的特殊位置,使這里的文化積累在歷史上長期滯后于大陸地區。正因為如此,吳東民對藝術的領悟與把握能力,及其所取得的成功,才顯得更加難得和引人注目。
吳東民在藝術上可謂造詣全面,詩、書、畫、印皆有不俗水平,其中尤以書畫最為突出,篆、隸、楷、行草諸體兼擅,風格獨具,有目共睹。能夠取得如此出眾的成績,首先得益于吳東民對藝術形式敏銳的感覺和對技巧規律準確的理解。
對于書法藝術來說,用筆和結字始終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技巧內容,同時也是個人風格得以確立和展現的基礎。吳東民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從他的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用筆,結字技巧方面是下過大功夫,打下堅實基礎的。他的行草書植根于“二王于《集王圣教序》得法最多,又對米芾用功甚深,在筆勢的靈動和字形的開臺上頗有領悟。所以他的行草書點畫準確沉實,同時又富于流走跳蕩之趣,字形的端穩從容與欹側聚散穿插互用,顯得既有所從來又不落窠臼。其楷書走的是北朝碑法一路,下筆堅凝穩重,結體斜峭緊密,在嚴謹統一的面目中透露出個人的理解與改造處理。他的篆書和隸書都是以古代經典書跡為依托,通過個性化的點畫形態來表現特定的古代字體類型,給人一種筆今貌古的清新感受。而在以上種種的實踐中,吳東民始終把握住技巧規律的個性化追求,在不同形式、不同書體的作品中顯示出統一,穩定的個性特征,從而使自己的審美取向以及藝術風格得到顯現。
深入品味吳東民的作品可以發現,他的成功包含著對傳統精髓的選擇吸收和對當代書法發展的認識把握。吳東民的書法是從傳統中一路走來的,然而他的風格又絕不是跟隨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趨地重復模仿。前面說過,當代書法的發展,在審美追求、品評標準到學習方法各方面與從前相比都有新的變化,如何有選擇性和目的明確地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同時加以創造性的運用發揮,以跟上時代書風的脈博,成為當代書家普遍的努力追求。吳東民在這一點上既有明確的目標方向,又有明智的方法手段。他的成功之道集中體現在對點畫形態的塑造把握上。一般來說,不論是隸書、楷書還是行草,古人在字形結構及體勢上都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規律,對于后人來說,在結體上作自由發揮或變化的空間相對有限。相比之下,由用筆技巧而造成的點畫形態則具有更為豐富靈活的變化可能。吳東民正是聰明地抓住了這一點。看他的結字行草書主要來自“二王”和米芾,楷書脫胎于北朝碑誌,隸書則追步漢碑,但用筆無一例外地純用“我法”。這一特點更顯著地體現在他的篆書實踐中。吳東民的篆書有幾種不同的字體類型,或金文,或石鼓、或楚簡,每一種面目都有特定的結構體勢特征,但他在書寫時能夠以一貫之地運用自己的技巧習慣書寫出具有自己個性的點畫來,并由此構成自己的風格面貌。
如果說吳東民在基本技巧方面顯示出對傳統的把握運用能力的話,他對整體氣韻的追求則顯示出觀念上的趨新。他的作品通過章法處理上對連貫流動與聚散開合的表現,對輕重虛實對比效果的運用,營造出一種不同于前人的新穎意象,堅勁有力,生動靈活,一望而知是今人之作,且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既非假古董,更不是任筆為體的率爾涂鴉。
還應該看到,在吳東民的整個藝術實踐中,綜合素質修養以及不同藝術形式的融會貫通,也是他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支撐。他在繪畫上對傳統的文人寫意精神的承接,在詩歌上對審美意境的理解,在篆刻上對古樸雄奇的熏陶,都滋養著其書法,同時也使他的藝術實踐很快走向和諧和成熟。對于當代書壇來說,吳東民是一個成功的榜樣,他的書法道路及其成就,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發。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