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應霽,近年活躍于兩岸三地文藝圈。他說,品味就是自我風格的展現,極簡或極繁也沒關系,重點是找到自己喜歡什么。他笑言,廣東話很有趣,說厭惡說喜歡,都以一個“恨”字帶過,而“恨”是比“喜愛”透出更多渴求。每年必到米蘭家居展參觀、訪遍兩岸三地寫意家居并曾撰寫多本家品設計書籍的他表示,目前他“最恨”(編者注:最想要)一個全棉的家。
你最推崇怎樣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呢?
我一直都提倡“慢生活”。這意味著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有更淡定的心境,為自己留出足夠的空間來審視、思考生活。我覺得我追求的生活狀態一定有一個關鍵詞,就是“自由自在”。
自由的生活空間是指怎樣的空間?
在我看來,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意味著獨立的思想和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讓你能選擇那些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
聽說你剛從米蘭國際家具展回來,有何新發現?
今年已經是我第22年去了。整個米蘭上上下下,都像在舉行一個盛大的派對。它現在既是藝術創意活動,同時也是商業活動,所以肯定不能像過去十多年那么瘋狂地推出新品。尤其是大品牌都很小心謹慎,力求精準地推出產品,否則很可能走錯一步就倒閉。反倒是一些新生代設計師交出了比較好的功課。他們的作品大都以目前推崇的環保設計、綠色設計、健康設計為主,很多都應用了最傳統古老的材料,包括棉、木材、陶土、泥土等。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新品時,其實會有很熟悉的感覺。
那你喜歡用什么材質來裝扮你的生活空間?
我覺得還是要靠天然的纖維材料,具有優良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在居室布置中,棉質家紡用品不僅有助于實現空間利用率的最大化,它們豐富的色彩圖案也很能營造自由的感覺。
很多讀者覺得你的性格很樂活,你覺得你的真實性格是這樣的嗎?
其實我覺得自己的性格跟“棉”很貼切——坦白、舒適、自然,不喜歡太人工的東西,喜歡原汁原味的生活,希望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我們這一代在消費爆炸、名牌泛濫當中掙扎,要定下心來才知道真正的簡單干凈是何等美好,比如一件質量優良的純棉白T恤。
為什么每次見你出現都只穿純白Tee?
有印花的衣服會讓我覺得渾身不舒服,哈哈。其實我也忘了從哪個時候開始,一年四季日日夜夜無論什么場合都只穿純棉白色T恤,衣服不能有印花,頸位不必有吊牌,唯一的變化是由圓領變成小V領—你說我偏執,是的,這也許就是我眾多癖好中的一個吧。
記得在書里面,你提過你很在意飛機著陸那一瞬間的感覺是平穩的還是顛簸的,這是為什么?
首先飛機著陸,代表你安全回到地面。有人說,在天上更加自由,回到地面反而更多規矩,我倒覺得未必,腳踏實地的感覺也不錯。其實,人最好的狀態是一直處于“走動中”,不斷有新的動作,不斷有新的思想。
你每年出游的時間很多,但似乎你都不會參觀地標式的景點?
旅行是私人化的東西,沒有必要追逐別人的腳步。我每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固定會去兩個地方:菜市場和書店,還要在當地的特色交通工具上逗留一陣子。
這些地方對你來說有什么特別意義嗎?
菜市場是最民生的地方,在那里能見到社會的基層。他們是了解社會風土人情的最佳切入點。即使我不懂他們的語言,也能從他們的語言和神態中看出端倪。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眼睛,通通都是發亮的——面對食物,全世界人的反應都一樣。這讓我迸發出最純粹的快感。去書店是學習。學習不同文化下的書本設計、裝幀,以及對讀書氣氛的營造。特色交通工具是一定要乘坐的,不光是那上面的人,它們本身就是當地文化的最好體現。我喜歡聽車上的人閑聊,雖然我一個字也不懂。但聽懂了似乎也就沒意思了,我認為。
旅行對于你來說,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嗎?
旅行是一種心態。不瞞你說,我就算下樓去7-11買東西,都會把它當作一次旅行。為什么不呢?誰能保證熟悉的街道上不會出現些新花樣?跟前些年相比,最近我旅行的次數也少了。在外面的時間一長,就會想家。現在我都這么著告訴自己:旅行就是回家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