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翻開雜志,讀到本杰明·富蘭克林的一句妙語:狼只是偶爾吃羊,而人卻吃了千萬只羊。
是啊,狼只是偶爾吃羊,而且是由于饑餓,出于本能。然而,正是因為這種偶爾,狼從兒童讀物上的壞蛋到恐怖分子的徽章,理所當然地成了殘忍和邪惡的象征。之后,什么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子野心……可謂不勝枚舉。
雖然,狼是如此這般,可謂聲名狼藉,但狼吃的羊如果和人吃的羊比起來,卻又是小巫見大巫了。那么,為什么不說人心狗肺,人狽為奸呢?很顯然,因為這些成語是人定的,所以人們才不會用“聲名人藉”來損壞自身的名譽。
其實,人只會唾罵狼吃羊是殘忍,卻意識不到自己亦在吃羊,即使意識到了,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某人看到狼吃羊,會覺得殘忍,甚至會想殺掉狼。而當他看到人吃羊時,不但不會想殺死食客,大概還會拿來一塊,大口地嚼起來呢!難道人吃羊與狼吃羊有什么本質區別嗎?
顯然沒有!
實際上,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夠和愿意指出別人錯誤,而往往意識不到自己也在犯同樣的錯誤。還有一部分人則說別人犯的那是錯誤,而自己犯的呢,不是千方百計地否定事實,就是干脆說那不叫錯誤,而只是自己由于受某種因素的影響而沒有做好而已。
有些人就喜歡把自己當成人,而把別人當成狼。于是,“人”就可以放任自流,而“狼”只要稍有越軌,就要迎頭一棒,叫它再也別想吃羊,更別想吃別的什么東西,至于“人”,什么涮羊肉、烤羊肉、清蒸羊肉、羊肉串……最后還要補上一句:好香!
這樣,那“人”就會變得連狼都不如,至少狼不會用槍瞄準“食羊客”的腦袋,放上一梭子。
(指導老師:胡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