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一國寶,叫九龍杯。這杯子共有9只,每只杯身有9龍,倒茶入內(nèi),便可見9龍游晃,栩栩如生;更奇的是,在夜間,燈滅之下,此杯卻能通體發(fā)光。
上世紀五十年代,某國政府高級代表團一行8人應邀訪問我國。當晚,周總理設宴為其接風洗塵。為盡地主之誼,周總理命人將夜光杯拿出招待國賓。當廳內(nèi)燈光逐漸暗淡下來時,外國的客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手中之杯竟然閃著熠熠光芒,且杯底若有數(shù)龍游走。外賓不解其故,作陪者告訴他們,此乃我國國寶,是用玉之精華祁連山天然玉制作而成,故“夜可發(fā)亮”。外賓連連點頭贊許。
至宴會行將結(jié)束,一服務人員發(fā)現(xiàn)其中一女賓竟悄悄地將一只九龍杯放到了隨身而帶的包中,便立即報告了周總理。
怎么辦?這可難煞了在場的所有人。硬取是不行的,一則暴露了來賓的“順手牽羊”行徑,會使外賓處于尷尬境地,二則也沒了大國的風范。有人提議盜取,同樣被總理以有損國家形象拒絕了。
然而,夜光杯一套9只,少一只總給人一種缺憾。不能平白無故被人拿了去啊!怎么辦?怎么辦?周總理想出了一招。
就在該國代表團即將啟程離開中國的前一天晚上,周總理再次設宴歡送他們。席間仍以九龍杯盛酒相酬。各位讀者可能奇怪了:不是沒了一只了么?別急,那是周總理命人迅速趕制了一只贗品湊上來的。酒過三旬,周總理兩手一拍,隨即上來一個魔術表演團隊,一位打扮摩登的女魔術師手拿一只九龍杯(那只贗品)放在助手的托盤里,接著將其罩上一塊表演魔術常用的紗巾,然后虛晃一手,而另一只手舉起一支道具手槍,對著托盤“砰”的一聲,嘴里說聲“走”,又將槍對準那位女來賓的提包再“砰”一聲,口里喊著“進”,然而掀開紗巾,杯子已無蹤影。接著,魔術師在眾人的嘖嘖驚異聲中大大方方地走到女外賓的面前,大搖大擺地將手伸進她的提包里拿出那只九龍杯,展示給大家看,與此同時,早已準備好的“贗品”,也放回了女來賓的包。不明真相的所有來賓和服務人員對這個精彩的魔術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
殊不知,周總理的這一錦囊妙計,既巧妙地取回了“被竊”的真品九龍杯,又送給了深深喜愛這套杯的女來賓一份“禮物”,同時,還留給了她一份尊嚴。
(選自2008年8月3日《讀書時報》)
思考。
周總理的錦囊妙計可謂一舉三得,這種交際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請看下面一則材料,回答問題:某班張三同學的一支精美的鋼筆,被另一名同學偷拿去了,懷疑這個同學就是李四。假設你是班長,怎樣處理這個問題。既能物歸原主,又不失面子。請設計一個場景,并說明設計的理由。(作者 包有香)
參考答案。
第一幕
(在一個僻靜的地點,且沒有別人。)
班長:李四同學,我向你打聽一件事。張三同學的鋼筆不見了,有人估計是你拾到了。是真的嗎?
李四:啊……
班長:如果是真的話,我可以解釋。
李四:不用解釋了,給他就是了。
第二幕
(在一個僻靜的地點,且沒有別人。)
班長:張三同學,你的鋼筆找到了,以后要精心點兒。
張三:是誰偷的?
班長:不要說偷,是有人拾的?
張三:誰拾的?
班長:不要追問這么多了。鋼筆已經(jīng)回來了,不要傷了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