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紫砂陶藝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具有豐富文雅的造型語言,獨特的風格。本文闡述了“全手工”與“非全手工”的區別,全手工作品的特色,以及它的定義與判定。
關鍵詞:紫砂壺;全手工;非全手工
1 前 言
說到紫砂壺,總有人會問:是不是“全手工制作”?言下之意,好像還有“機器加工”的。其實紫砂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進化”到用機械方式“一壓一個”來批量“生產”的。任何不同等級和檔次、有著千差萬別的紫砂作品,都是人們用手做出來的。所以,從廣義上來講:紫砂壺作品皆屬“手工”制品。但從收藏家與業內專家看來,它們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從成形工藝上來說,紫砂壺可分為:“全手工”與“非全手工”兩種范疇。而傳世經典與名家精品,一般屬于前者。
2 “全手工”與“非全手工”的區別
傳統的紫砂壺全手工成形方式不外乎有“打身筒”、“鑲身筒”等的圓器、方器成形工序的專業技術;非全手工制作歷來也有“擋坯法”、“注漿法”等便捷成形的專業技巧。雖然最后的結果差不多,作品造型也會大同小異,喝茶使用與陳列欣賞的區別甚微,使得一般人難以分辨,但還是存在技術上與收藏價值上的較大差異?!叭止ぁ弊髌返闹谱鲗ψ髡弑旧淼摹盎竟Α币笊醺撸纫伺d紫砂工藝廠規定的三年全手工學徒期,就是為了強化“基本功”。“全手工”成形工藝,要求制作者對制作材料、工具的充分了解與制作技術相當熟練,同時,還存在工藝手續繁瑣與周期性長、容易變形與很難形成批量生產等困難因素。故而,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很多從業者一般不會輕易選擇這種工藝方式。而“非全手工”作品相對而言就容易很多,比如“擋坯”成形,首先對“打泥片”的要求就不是那么“苛刻”,對“泥性”及工具的熟知程度要求也不是太高。由于大部分成形步驟要借助“模具”,那對“基本功”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再加上具有可以開發很多的品種及可以大量的“復制生產”等優點,所以“非全手工”作品極具普及性的使用價值與商業價值。
3 “全手工”作品的特色
成功的“全手工”作品,都是高超的專業技能與脫俗審美眼光的創造結晶,其間凝聚與體現著創作者的汗水、智慧與綜合藝術素養。要求作者在制作時能有“眼到手到”、隨意賦形的把握能力。有鑒于“全手工”作品的難度,所以這類作品,都會選用上等的原料,更多的還是名家的經典佳作。明代時大彬的成功,不僅是“善于總結前人之法”,更多的是“隨手制作,頗極精工”的“全手工”功力;清代陳曼生與楊彭年合作享譽于世的“曼生壺”經典,也許當初陳曼生看上的就是楊彭年的“隨意用手捏成,而有天然之趣”的高超“全手工”技藝。全手工紫砂作品,不但是體現了獨有的民族特色、藝趣品位,還會原汁原味地還原出傳統作品的精神面貌、神采風韻。同一作者的同款作品,也會存有不同的變化,再有是數量有限,符合了當前收藏品位與藝術品位的潛在價值觀,所以深受收藏家們的推崇與歡迎。
4 “全手工”制作的定義與判斷
傳統“全手工”的定義是,成形只用“工具”,而不用“模具”。而現在“全手工”的定義稍有變化,凡是能夠用手工制作而完成的就是全手工。有些用“模具方式”可以用來稍微規范一下形態,是不可與完全依靠“擋坯”成形的方式來相提并論的。所以“全手工”的概念,在各個時期與各個人的理解中會不盡相同,但道理是一樣的,都需要高超技術與高等藝術合二為一的創作精品。鑒定全手工的簡易方式是:茶壺四周可經細致查驗,找不到模具痕跡;壺身內壁細看有泥凳的木紋??;造型工藝過渡自然,神韻氣質豐滿;燒成后的“水色”較好,具有極好的審美觀賞性?!叭止ぁ?,不僅是表現作者綜合能力的唯一方式,同時也應是傳承陶瓷產業真實技術的唯一選擇。
參考文獻
[1] 陳文平.中國古陶瓷鑒賞[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
1990,7.
[2] 奇園國際藝術中心.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冊[M].臺灣:奇園藝術
中心,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