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一座底蘊深厚的古城,有著濃郁的人文色彩,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長江與運河的交匯之處,真山真水的融合之境,培育了鎮江文化的仁、智特質,涌現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杰才俊。她,作為新聞與文學兩棲人,妙筆生花不斷綻放魅力與才氣;她,有著江南小女子的干凈與精致,像一朵自潔的白蓮,志趣高尚,讓人敬重;她,心懷敬畏神圣,卻永恒追求生活平靜、平淡和寧靜,能夠同日月星辰、花草樹木對話交流,對眾生懷存平等正覺、光明正義、關懷友愛。她,就是《京江晚報》的主任記者、鎮江市作協副秘書長陸渭南。
新聞是她傾心的事業
陸渭南1985年畢業于揚州大學中文系漢語言專業,獲學士學位。1993年到鎮江日報社工作,由一名人民教師轉變身份,投入到自己向往與摯愛的新聞事業。1997年底,京江晚報創刊,她從日報跨入到晚報。
從事新聞工作18年,她對報紙的編輯出版工作的各個領域都有很深的了解,工作經驗豐富。特別是在晚報工作的十多年,她從一名普通編輯,經過3次競爭上崗,走上了部門副主任、主任的崗位,從一名普通的副刊編輯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專刊副刊部的帶頭人。在工作中創新思維,探索新路,采訪、編輯、組版、策劃活動、創作樣樣拿得起,傳幫帶新人,處處以身作則。
從2003年起,她在《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廣西日報》《江西日報》《福建日報》《延安文學》等眾多報刊上發表作品300余篇。在參加江蘇省每年一次的副刊好作品評選中,由她參與采寫的報告文學《一只逆風勁飛的燕子》《鎮江“鐵路三線”遷建紀實》,通訊《世業洲紀行》《見證蘇南最后一個鄉的逐漸消失》等等在省里都獲得了較高獎次。
2007年是京江晚報的10歲生日,晚報總編室指定由她來執筆京江晚報創刊十周年雙通版特稿。在近兩個多月里,她翻閱了10年來京江晚報的全部合訂本,經常看材料至深夜,7000余字的長篇通訊《十年耕耘路十年讀者情》得到了各方好評。
在京江晚報工作10多年,她沒有歇過一回公休,每年春節都要在節后才匆匆回老家看看。靠著勤業敬業精神,通過她及部門同事的不懈努力,京江晚報的專副刊讓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歡,在歷年的江蘇省副刊好作品評比中成績不俗,2007年??笨勘辉u為報社先進集體。京江晚報在江蘇省是后起之秀,與兄弟城市的晚報比,它是較為弱小的,直到前些年才繳了會費加入全國報紙副刊協會。每年京江晚報的專副刊作品只參加江蘇省報紙副刊協會的好作品評比,她唯一一次參加過華東地區報紙副刊的好作品評比就獲獎。
2009年,在省高評委討論其晉升主任編輯的會議上,她以全票獲得通過。陸渭南對新聞事業有著自己的思索與追求。全媒體時代,對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新聞性滲透進專副刊,彰顯活力;讓專副刊更年輕化,更加近距離地接近網絡;提倡本土化,避免副刊這塊報紙的濕地“同質化”。她的專業論文發表在《城市黨報研究》《新聞傳媒》等專業刊物上。
文學是她生命的追求
2002年,一本《緣起今生》,啟開了她作家的人生之路。陸渭南說,這是一本20萬字的冊子,凝聚了她作為一個寫作者最初的文學之夢與心血。這以后,在記者與編輯的道路上,她一直追尋著青年時的理想,做一個純粹的知識分子。《像蓮那樣跋涉人生》《梅花之約》《默念徽因》《我不是如花》《秋日午后的閑言》等作品先后在各地各級報刊發表。在江蘇省副刊好作品評比中,她的文學作品《見醋封喉》《無心安慰》《從來佳茗似佳人》《今夜,音樂漫過心田》《亂世里說今生》都得到了較好的獎次。她獲得全國、省級以上報紙副刊優秀作品的篇目有20余篇之多。
為了有更快捷更自由的寫作平臺,陸渭南是較早的網絡寫作實踐者,如今,她的兩個新浪個人博客,萬葉千聲與宜家貓,吸引了國內不少讀者,贏得了數十萬的點擊。前不久,她的微博滿兩歲生日。自2006年起,她就通過網絡在線采訪的形式,在京江晚報的讀書版面上,介紹過上海、浙江、甘肅、遼寧、安徽等當紅網絡作家,把最新讀書資訊介紹給本地讀者。
在《給文學的守望者一聲喝彩》一文中,她曾提到“如今的時代,在MSN、QQ、短信等等交流工具被越來越廣泛的操作時,文字不再神秘;在博客、BBS、播客成為潮流之后,寫作也不再是作家專屬。而當知識更加多元化并加速更新,且人人都有話語權時,閱讀純文學成為小眾偶爾為之的懷念”。為此,當第三屆鎮江文學年會召開,對一些作品進行獎勵,對部分作品進行創作扶持的時候,陸渭南為鎮江民間的這次文學盛宴歡呼,這次盛宴為即將過去的2008年鎮江文學紀事,也為這些寂寞的勞動者烙個印跡。在她看來,至少,至今那些作家們仍在堅持、仍在努力。誠如鎮江市文聯領導希望的那樣,鎮江文學獎及文學作品的簽約扶助,能夠給地方文學活動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自從她被選為鎮江市作協副秘書長后,她自覺承擔起為鎮江作家隊伍宣傳與服務的義務。這些年來她時刻銘記著自己的職責,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每年都會為作協寫總結,總結作協每一年所取得的各種成就與榮譽,紀錄作協隊伍成員的進步與成長。在本地作者培養這方面,陸渭南更是責無旁貸,19年來提攜了本地一個又一個作者,與他們交流創作心得,鼓勵他們為美好的生活而寫作。她利用報紙陣地,熱心推介本地作者的作品,為作家作品寫過幾十篇精彩的評論。
鎮江作家在創作道路上,正如舒婷的詩《贈別》:“即使冰雪封住了/每一條道路/仍有向遠方出發的人?!辨偨袔啄陙淼奈膶W創作可謂欣欣向榮。作家隊伍規?;?,作品多元化,年齡跨度從85歲的文壇老將到80后90后的新銳,既有全國文壇翹楚,也有埋頭寫作的耕耘者。陸渭南與這支隊伍的成員一起,以心作筆,歌頌鎮江,感謝生活,抒寫真善美。
書籍是她心靈的慰藉
在陸渭南身上有一種難得的氣場——理性中混合知性,一種十分平和的知性。書籍是她忠實的朋友,她深陷書籍的世界中,在波蕩起伏的歷史事件中,在平淡悠揚的文字敘述里,渾然忘我,自在其中,恣意愛恨。
閱讀會令男人女人都更優雅,更添人格魅力。有一種魅力稱風度,風度絕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養而成的。修養風度的營養,很大部分就是來自閱讀。她背誦唐詩,讀歷史典故,看神話故事,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這也是她自小到大的樂趣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她從骨子里就流露出一種傲然且淡然的心態,而她更把仁義禮智信當作人生的最大信條。
閱讀能使我們在紛然嘈雜的現世靜下心。只要有書陪伴在側,你永遠不會覺得失落和孤獨。她喜歡看的書種類很多:情節曲折的小說、優美飄逸的散文、發人深思的哲理論文……出門的時候,她經常攜帶的是書籍,在餐廳等人時,或者在開會時間未到枯坐時,就可以拿出來翻閱。她讀書沒有任何的功利目的,讀書最大的樂趣在于精神的滿足,而不是為了世俗的榮譽。她可以沒有美衣華服,但不可一日無書可讀。
閱讀范圍涉獵較廣的陸渭南現在依然保持著傳統的讀書習慣,她不怎么愛看電子書,她喜歡隨身背著幾本最新的雜志或者一本新近的書,隨時隨地地閱讀。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閱讀之風似有很大的變化。當然,無紙閱讀也是一種閱讀方式,但我們常說的“書香”之感,則蕩然無存了?,F代都市人,在網絡資訊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還經濟,但一書在手的那種感覺,是不可取代的。那一段一段地讀,一頁一頁地翻閱,與網絡的瀏覽尋覓十分不同。
她沒有數過自己到底看過多少本書,因為工作的關系,讀書有了很大的資源優勢,再加上自小就愛書如癡,所以就一頭扎進了書海里,不亦樂乎。逛書店、坐圖書館成了她的一大嗜好。她也開始接受大量的流行讀物,比如《山楂樹之戀》《狼圖騰》……她把這些流行文化作為一個傳媒人應該知道的一部分。同時,工作的原因也會讓她去瀏覽大量的雜志和小說。不要把閱讀視為增加知識和談資的一種途徑,她認為好書就是用來解決自己問題的最好的工具,小說和雜志會讓人看到現在的流行背后隱藏的消費習慣和社會情緒,雜志會讓細心的傳媒人看到更多元的編輯方式,打開更多的選題思路。
愛書之人更多時候在乎的是內在。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最好的書籍都是在用文字展現有成就的人、有才情的人,以及他們是如何面對人生的。讀書的力量自然是無形的,厚積而薄發。閱讀也是一種交流,只有讀書的人跟書籍產生共鳴,催生思考,閱讀才會有意義。每天她都會產生很多感受,一本好書帶來的感悟,一陣微風帶來的清涼,她會很珍惜這種從內心洋溢出的平和快樂。
誠如陸渭南所說:“人生有許多節點,關鍵看你怎么選擇?!标懳寄蠎蚍Q自己永遠是一個讀書人。這是一個物欲的世界,許多人因為想得到太多而痛苦。她則相反,懷著感恩的心生活,時常覺得擁有太多。這種滿足的心態讓她十分享受書齋生活,不必心浮氣躁。她說,寧靜致遠,其實不是格言,而是生活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