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周末的下午親眼目睹、親耳聆聽“一生只愛也只會寫作”的女作家范小青聊社會與文學,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
雅致的“文心講堂”講臺上,身為省作協主席的范小青全然沒有一點官味。范小青首先坦言自己雖是一個作家,卻十分不善言辭,只有面對稿紙,面對作品獨處時才是最為自由奔放的,無論是思想還是身體。她始終認為作家不應該成為公眾人物,作家應該有別于娛樂明星,更多的時候應該是默默地創作,而非閃光燈前。范小青從小在蘇州長大,吳依軟語之鄉的斜風細雨培養了她靈秀多感的同時也培養了她的韌性。在講座的整個過程中,她柔弱而美麗的面龐是從容的,說話時的語調也一樣地從容。雖然她也一如她那個時代的人一樣,經歷過全家下放與插隊。演講內容是當下社會“快、多、利和義的關系”的幾個方面。快——節奏快,她以高鐵的運輸、建設速度的快結合自身的感受為例。對于當下的快,人們有些應接不暇,在浮躁中懷念過去,在浮躁中感覺不踏實,缺少了安全感,人們的幸福指數在浮躁中下降。多——指信息多,容不得人們加以分辨,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逐漸迷失了自我。她以周圍的朋友為例,說明我們正處在一個快速遺忘,特別健忘的時代,因為信息的量大、多而變得容易遺忘。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就是精神受到了污染。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都發生了變化,大家一切向錢看,金錢變成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編劇編一節電視劇的收入,是作家花上幾年絞盡腦汁完成一部小說的收入。對此她認為:電視劇終歸和寫小說不一樣,寫小說的時候我的內心可以很自由,想象的空間是無限的,而寫電視劇要聽老板的,投資人的很多意見同文學不相干,甚至相反,這就是作家寫電視劇的痛苦。最后聊到了在這種背景下作家如何取舍利與義的關系,這需要作家守得住清貧和寂寞,多一份淡定、從容和堅守,文化的堅守、精神的堅守。她更為欣賞的是“任憑風吹雨打,我自閑庭信步”的悠然。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范小青的作品中喜歡那些內斂、沉靜的敘事,她喜歡如賈樟柯《站臺》類的作品,“如同鳥貼著水面飛行,始終沒有離開水面,但卻讓人感受到飛得很高很高的境界”。
演講活動的最后應鎮江作協主席王川之請,范小青就江蘇文學狀況做了一個簡單的描述。她認為,江蘇的文學創作在全國處在一個領先的狀態。江蘇文脈深厚、人才濟濟,文學愛好者觸及到社會的各個層次和角落,文化氛圍很好。雖然這個周末天公不作美,但范小青溫婉的演講就如這場雨,讓我們感受了綿綿的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