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孩子見到娘,不屈也哭兩場”。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在學校受到同伴的欺負或老師的批評后,回家看到媽媽,更是倍感委屈,哇哇地哭個不停。
三四歲的寶寶入園后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不適應幼兒園嚴格的作息時間而被老師當做“搗蛋鬼”揪來批評;孩子帶去幼兒園的球和小自行車屢被其他孩子搶用;孩子好不容易被選上文藝會演的舞臺,卻在最后一刻遭淘汰,而老師忙于最后的彩排,對“落選寶寶”并無一句安撫;幼兒園屢屢遺失公用玩具后,老師提出來,所有的孩子在離園前都要把褲兜翻過來檢查……遭遇這些“事件”后,一些年輕的家長就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處理了。身為父母,我們的情緒可能是氣惱、憤懣,同時又特別地憐惜受委屈的寶寶。要不要就孩子的心態和情緒去跟老師溝通一次呢?到底哪種方式更有利于寶寶的教養,也更有利于幼兒園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呢?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家長該如何做呢?
第一要做的是要引導孩子把委屈說出來。許多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齡小,不會表達或者不敢表達,傾向于不說,或者是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這就可能造成孩子長期的心理負擔。孩子受了委屈之后,對人或事情的憤怒這是正常的,家長在情緒處理上,要引導孩子表達對這件事的憤怒。憤怒是一種最容易被壓制的情緒,而壓制憤怒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比如,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對某個老師有意見,將來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往往會將孩子對這個老師的憤怒情緒加以化解或者壓制,不鼓勵孩子表達憤怒,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如果走入這個誤區,孩子即使表面上聽話了,也會傾向于把憤怒情緒轉向內心深處積累起來,把“老師錯了”變成“我錯了”,自我評價降低,導致退縮和消極,不專心學習。所以,家長要多觀察,要傾聽孩子的委屈,引導孩子表達出來,千萬不要用講道理的辦法壓抑孩子的情緒。
第二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很容易犯“講道理”的錯誤。其實,那些道理對孩子的表達有壓制作用,如果換位思考,成人遇到這樣的事,也難免處理不好,也可能犯不應該犯的錯誤。孩子還小,即使做得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長不要把對成人的要求用于孩子,更要少講“你本來應該那樣做”或者“你以后應該那樣做”。
其實,孩子的委屈有時在孩子自身,但有時起因在同伴或老師身上。如果客觀上真是老師傷害了孩子,家長就需要站到孩子一邊,做孩子強大的支撐,而不能顧忌太多,回避接觸校方。因為,家長找學校說明情況是對孩子尊嚴的一種保護。但家長不一定要采取“討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靜的態度,尤其要讓孩子清楚解決問題的途徑,消除老師、同學的誤會給孩子心靈帶來的影響,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單的,并在化解“委屈”的過程中慢慢學會獨立思考、判斷,培養遇事冷靜的健康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