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分鐘,這是從成都到青城山所需的時間,這是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飛一般的速度。
2010年5月12日,在一列開往都江堰的和諧號動車組上,成都市政府、成都鐵路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經過一年半建設,“5·12”地震以后四川開建的首個鐵路項目——成都至都江堰鐵路(以下簡稱“成灌快鐵”)正式開通運營。至此,成都中心城區與郫縣、都江堰之間形成了一條快速鐵路走廊,從成都二環路上的火車北站到青城山最快僅僅需要27分鐘。這也是國內第一條市域快速鐵路,成都將躋身國際大都市,成為國際性的區域樞紐和中心城市。
今年的5月12日,成灌快鐵正式開通運行滿一周年了。記者從成都鐵路局獲悉,從2010年5月12日至今年的5月12日,成灌快鐵日均發車39列載客1.74萬人次。也就是說,目前至少有700多萬人體驗到了這個速度。
成都市交委軌道處處長杜進有用一句話為成灌快鐵打了個總結:成灌快鐵是一種最符合國情和成都特色的交通方式,正點、便捷、舒適、低碳、配套完整,完善了成都市的綜合交通體系。
記者在火車北站采訪乘客王小姐。王小姐家住郫縣,在成都中心城區上班,每天,她都要乘坐成灌快鐵往返家和單位之間。“以前開車,下班高峰又堵,時間浪費多,油費也遭不住。”試過成灌快鐵后,王小姐就毫不猶豫地將車空置起來了,“別的不說,坐快鐵省心啊,不堵車”。
成灌快鐵也為沿線的生意人帶來了希望。在距離成灌快鐵犀浦站約1500米處,有一家名叫“沱水灣”的農家樂度假村。老板黃燕介紹說,2008年、2009年,遭受了汶川地震和金融危機的雙重打擊,開張兩年的“沱水灣”經營狀況陷入絕境。
“一直熬,就希望總會好起來的。”在那兩年里,看到門前不遠的成灌快鐵建設工地,想著報紙、電視臺所宣傳的成灌快鐵所帶來的好處,黃燕將其視為“救命稻草”,盼望著這條鐵路通車以后,自己也能沾到光,讓農家樂起死回生。不負黃燕所望,2010年5月,一列列“和諧號”動車組正式開上了成灌快鐵,“沱水灣”的生意也隨著和諧號的車輪滾滾而來。
據黃燕粗略計算,2010年,較2008和2009年,“沱水灣”的接待量每個月都比同期平均增長3000人次左右,由此帶來月營業額上升幅度達到30%至40%,換算成具體的數額就是15萬元左右。這樣的好勢頭,一直延續到現在。
為什么說黃燕的生意好和成灌快鐵分不開呢?那是因為月增的3000人次客流中,大多數不是土生土長的犀浦人,他們是在“5·12”地震以后,隨著成灌快鐵建設才到快鐵沿線購房置業的人。如今,這部分“隨快鐵遷徙”的人占到農家樂客流量的20%至30%。
700多萬人不僅體驗到飛一般的速度,也同時享受到了隨之帶來的田園城市生活體驗。因為,除了客運,成灌快鐵更是一條景觀鐵路。
成灌快鐵大部分路段都在田間穿梭,春有油菜花開,欣欣向榮;秋有稻米成熟,豐收在望。都江堰、青城山旅游恢復,成灌快鐵也出力不少。今年1至3月,都江堰、青城山景區的旅游人數達到47.82萬人次,同比增長30%以上。以成都鐵路局今年最近的統計數據為例,今年清明節小長假期間,成灌快鐵最高一天運送旅客4萬人次。
快鐵,讓整個四川“飛一般”——
27分鐘,這是從成都到青城山所需的時間;40分鐘,這是從成都到綿陽所需的時間;1個小時,這是成都到重慶所需的時間;2個小時,這是成都到西安所需要的時間;4個小時,已經足夠火車從成都開到鄭州;6個小時,已經從成都趕到了天安門廣場……
這樣的圖景已經不遠。
*總攬
自古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曾經的四川系“北走秦鳳,有鐵山劍門之雄;東下荊襄,有瞿塘滟滪之險;南通六詔,有瀘水大峨之奇;西控吐蕃,有石門崆峒之障”的“四塞之國”。崎嶇艱難的蜀道,曾經阻隔了天府之國與外界的往來,阻斷了四川通江達海的夢想。
而今天,“蜀道難”已成為過去。四通八達的鐵路線把四川盆地與外界聯系起來,鐵路運輸成為進出四川盆地的首選運輸方式;全省公路建設突飛猛進,正在形成一個層次分明、功能完善、通行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航空運輸發展迅速,已基本形成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為樞紐中心、涵蓋省內和西藏地區的輪輻式航線網絡布局;以提高出川水運通道能力為基礎,以加快主要港口建設為重點的四川航運發展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基本構建起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水運網絡雛形。
21世紀,四川迎來基礎設施建設的又一個高潮,通信、能源、水利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