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容易陷入“集團內”(in-group)偏見,即,人們往往認為自己團體里的人比外面的人要好。
性別差異
神經科學家塔尼亞·辛格的實驗:安排被試者相信的“好人”和“壞人”接受電擊,并觀察被試者的反應。核磁共振顯示,當“好人”被電擊,所有被試者大腦掌控疼痛的部位都有反應,即有疼痛感;而當“壞人”被電擊時,女性有疼痛感,男性沒有,反而是獎賞中樞興奮,即,有快感。
性別差異二
英國哲學家海倫娜·克羅寧研究發現:男女從整體看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但女性彼此更相似,集中在中等水平附近;而男性相互差異巨大。其實,達爾文曾經指出過,男性更強的易變性在整個動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婚姻模式
美國人類學教授海倫·費希爾研究表明:全球各文化背景的人表現出相同的婚姻模式:離婚率通常在婚后第四年達到高峰。原始人通常隔四年生一個孩子,所以婚姻的“四年之癢”,對父母基因的繁衍最有利。看來現代人也難戰勝原始習慣!
部落時代
美國人類學教授埃弗雷特從事對亞馬遜雨林的皮拉罕人研究30年,他曾教皮拉罕人玩拔河等游戲。在拔河比賽中,參加者將繩子保持繃直,然后開始交談。他們都喜歡這些比賽,開心地聊了一整天。社交網絡時代,我們要向部落民族學習!
集團偏見
美國心理協會前主席戴安娜·哈爾彭研究表明:人類容易陷入“集團內”(in-group)偏見,即,人們往往認為自己團體里的人比外面的人要好。但如果將對立的兩群人放到無威脅的環境中,他們就能更好相處。
集團偏見二
法國人類學家斯科特·阿特蘭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并不是為了信仰才去殺人、去犧牲的,他們是為了朋友--戰友、校友、同事、玩伴等那些一起干事業的人。不論在哪一個社會,集體思考往往戰勝個人意志和認識。當心!
宗教力量
《未來是濕的》作者、社會網絡專家克萊·舍基認為:很多看似荒謬的宗教內容并非無心的錯誤,事實上這種謬誤才是宗教的重點:它既使信仰難以忘卻,又能使信徒堅定信心。
種族排斥
神經科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基研究證明:當人感覺到恐懼、憂慮或被侵犯(如看到令人恐懼的臉)時,大腦中的杏仁體會變得活躍。而當人們看到一張和自己長相不同的其他種族的臉時,杏仁體同樣會變得活躍。但如果你事先有所了解,杏仁體的反應會小得多。要接受并警惕我們內心都有的種族排斥沖動!
改變決定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研究發現:當人們不能改變某種決定時,往往會對這個決定感到滿意。可見有選擇權未必是好事,如果不能離婚婚姻質量反而會提升,但人們往往傾向于擁有選擇權。
媒體關注
“2006年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安全中心發表了一篇報告,這篇報告里談論了在近10年里,武裝沖突的次數與過去相比已經下降了40%,平均每次沖突造成的人員傷亡數量也有所減少。”——《世界讓我們樂觀的事》。關鍵是,媒體對這樣的消息不感興趣,但社交媒體呢?你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