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提出這樣一個怪問題:如果沒有WEB,我們的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沒有WEB的世界是怎么樣的?
這個問題顯然是由《連線》那篇引起爭議的文章《WEB已死,互聯網永生》而引起。WEB與P2P作為互聯網內部兩種不同計算模式,說WEB已死,如同說P2P將成為主角。
我認為未來的互聯網世界,是平臺集中計算與終端分散計算相結合的世界;映射到商業上,是平臺開放與增值服務收費結合的世界;經濟上,是大規模協同與個性化制造有機結合的世界。
1、問題的語境
不太精確地說,WEB更多代表集中,P2P更多代表分散。說沒有WEB的世界,相當于說沒有集中的世界,它與說沒有分散的世界一樣,都是不可想象的。
《WEB已死,互聯網永生》帶有《連線》雜志一貫的夸張風格。要客觀評估這一命題,首先需要把這個問題的媒體語境與科學語境區分來看,理解問題的背景。
從媒體想夸張的那個方面來說,WEB已死這個命題,實際想向大家加重渲染的,是移動互聯網與桌面互聯網此消彼漲的趨勢。但文章說WEB已死,用的是不精確的媒體語言,如果想精確理解,至少要辨析以下幾種相互矛盾的含義:
首先,文章想強調的也許是,桌面互聯網主要依靠WEB模式,而移動互聯網更多依靠P2P模式。現在人們上網越來越通過手機等終端,而通過電腦瀏覽器的份額越來越少。從這個意義上說,WEB已死,等于說,手機已長大,代替PC主導互聯網。
另一個有可能想強調的方面是:WEB重在服務器模式,而P2P重在端對端模式。說WEB已死,可能在比喻在移動互聯網內部,象WAP這樣依賴服務器的模式會走下坡路,而采用P2P這樣終端計算的模式會占上風。但疑問在于,從文章提供的統計圖來看,P2P與WEB一樣,處在下降的趨勢中。真正增長的是視頻。雖然現在有近于P2P模式的社會化視頻一說,但文章并沒有將其列入P2P之中。要說的話,更符合這一論斷的是Java這種本地計算方式。而且JAVA與P2P的結合確實是一種趨勢。但文章是否支持Java值得懷疑。
第三個有可能強調的,是與第二種可能相反的方面:P2P作為一種私有的計算方式,與WEB這種開放的方式比,文章認為私有的服務會代替開放的服務,成為互聯網趨勢。他說“我們正在逐漸拋棄開放而自由Web,尋找更加簡單、時髦、用起來更舒服的服務”。這與安德森一貫的思想,特別是《免費》的思想是矛盾的。但文章至少在《WEB已死,互聯網永生》中言之鑿鑿,夸的是Ipad這種半封閉模式。這是一種與Java相反的潮流。
在“拋棄開放而自由”上,《互聯網周刊》與《連線》當時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完全相反,并多次發文批駁當時的美國主流意見。現在看來,我們更有遠見。我們不會因為受蘋果公司短期業績影響,而在這個原則問題上搖擺不定。更要命的是,文章這種立論有個內在矛盾。P2P固然有私有計算的傾向,但它的主要應用如SKYPE、BT、音樂分享、PPTV等都是開放的。這與蘋果的構件化,雖都注重終端計算,但卻是兩回事。而且蘋果的收費模式(比如通過iTunes),不是很WEB嗎?
這樣看來,文章的“WEB已死”,除了表明網站在互聯網領域的比重在下降這一簡單事實外,背后的技術邏輯多少有些模糊。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WEB已死”不等于WEB不存在,它只是比喻WEB不再是第一位的,從統計圖上看,它仍在大量存在。如果WEB真到的“不存在”的程度,估計連它的對頭——手機也不存在了。因為那時人類將進入以視網膜為顯示器的人體碳計算和通信相融合的時代。
“WEB已死”的真實含義,實際在暗示,由技術導致的開放,最終會被商業力量拉回封閉:“在長途跋涉之后,我們可能又回到了原點”。《連線》的文章比較開放的谷歌與封閉的蘋果說:“事實上,通過iTunes,喬布斯以谷歌所拒絕的方式與傳統媒體緊密合作。在谷歌的開放和分發模式中,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在任何站點發布廣告,而谷歌則可從中獲利,它的利潤來自于大眾。而對于蘋果,只要有人購買電影或歌曲,它就可以獲利,它的利潤與傳統的內容提供商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是在暗示:新興而開放的技術與傳統而封閉的商業相遇,后者將是勝者。而WEB的統治地位被手機的統治地位替代,就是這種轉折的轉折點。
因此,這成為對互聯網的技術趨勢與商業趨勢的一個根本性判斷。
我個人認為,《連線》的技術判斷存在邏輯與事實上矛盾,WEB已死的技術判斷,并不能必然地導出他們想得出的那個商業判斷。封閉的商業將占勝開放的技術的判斷是不成立的。為此,我們要還原事實真相。
2、互聯網中WEB與P2P兩種計算模式的客觀存在:
技術上的事實與真相
知名技術博客Boingboing指出《連線》文章中作為論據的重要數據圖犯了低級錯誤。Boing Boing認為WEB不僅沒有“已死”,而且越活越好。他指出,如果將過去20年間互聯網上包括Web網頁在內的所有互聯網應用都有不可思議的大幅增長。據統計1995年至2006年間,Web總流量從10TB/月,增長到了100萬TB/月。
這個指控在定量分析上也許有道理,但作為定性分析也許不是那么致命。因為互聯網技術中確實存在著WEB與P2P兩種計算模式的分別。如果P2P占上風的判斷在性質上成立,僅靠Boing Boing提供的WEB增長數據,并不能絕對說明問題。所以我們首先要對技術問題本身作一個性質上判斷。
WEB與P2P兩種計算模式同屬于互聯網。以WEB方式聯接互聯網,或以P2P方式聯接互聯網,并不會改變互聯網本身,也就是說,不能認為以WEB方式聯接就是互聯網,而以P2P方式聯接就不是互聯網。聯接互聯網有多種方式,如Http、P2P、Ftp、Email等。從表面看,WEB使用的是Http,P2P可以不走Http,不用瀏覽器。例如,SKYPE聯的也是互聯網,但可以不經Http瀏覽器方式,而采取客戶端模式。
從WEB與P2P發展的源頭上來說,實質性的差異在于, WEB采用的是傳統電信網絡的主從模式(Client/Server ,C/S模式);而P2P采用的是分布式計算模式。主從模式由一個集中控制的服務器作為網絡的中心,將分布在網絡節點上的客戶端,放射狀地分別聯接起來。客戶端只能訪問服務器上的資源,客戶端之間不具有交互的功能。而P2P模式,客戶端具有交互的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以拓撲狀聯接,而網絡可以是無中心或去中心的。從這個意義上,我一開始說,WEB更多代表集中,P2P更多代表分散。
打個不精確的比方,WEB有點象孔子說的“愛有等差”(仁愛),愛以家為中心,一圈一圈擴散,親疏有別,就好象節點以服務器為中心聯接一樣;P2P有點象墨子說的“愛無等差”(兼愛),整個網絡是無中心的,每個節點彼此之間是等距離的,兒子(節點)與老子(喻服務器)的關系,并不比與朋友(喻其它節點)更近,大家都是對等的。
如果按WEB這個最基礎的原始含義來理解“WEB已死”,就成了互聯網中主從結構“已死”。《連線》文章第一個技術上的邏輯矛盾在這里暴露出來。它首先把云計算給否定了。云計算模式高度依賴服務器,服務器的集中計算功能甚至被一些大企業當作云計算的主要特征(雖然這是片面的,因為云計算實際是集中計算與分散計算的結合)。而且文章如此稱道的蘋果,其模式的運轉,也離不開服務器。
P2P在其原初形態中,具有私有的特征。例如通過P2P私有協議,點對點之間建立起類似互為FTP服務的關系,直接在客戶端與客戶端之間分享文件。好象兩個人之間的竊竊私語。這種關系有點象早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牛仔對牛仔的關系。《連線》文章如果是想拿這種關系,與他所謂“開放而自由”的WEB進行對比,就會犯第二個錯誤:把技術事實判斷反了。事實上,P2P與WEB,都是“開放而自由”的(如果不說P2P比WEB更“開放而自由”的話),互聯網底層技術中,不存在不“開放而自由”的東西。互聯網的本性就是“開放而自由”。如果《連線》文章非要證明封閉的商業必勝,不如說《WEB已死,互聯網也死,PC永生》更為精確。因為文章稱贊的蘋果模式的封閉性,都是由PC封閉模式演化而來。只不過從過去的操作系統封閉,經中間件構件(WIDGET)作用,轉變為應用程序的封閉。但是,app應用程序的封閉,與P2P的私有之間,只有形似而沒有任何技術上的神似。
不僅如此,除了“原教旨”的P2P外,P2P現在的發展非常復雜,特別是在“受控P2P技術”中,在P2P與服務器的關系上,都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形成集中式P2P 網絡(近于騰訊QQ)、完全分布式結構化P2P 網絡、完全分布式非結構化P2P 網絡、混合式P2P 網絡四種。這些技術演進,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把WEB服務器集中計算的一面“撿”回來。例如在集中式P2P 網絡中,P2P也象WEB那樣,由服務器提供資源共享服務;與WEB不同僅在于,除了主從結構外,客戶端之間可以對等分享。這樣可以更好地實現集中計算與分布式計算相結合云計算。目前,這一趨勢還在進一步演進中,新的P2P結構,要通過類似社會資本機制的服務器服務,解決“原教旨”的P2P信任成本高(這與自由資本主義的情況差不多)等一系列痼疾。
由此看來,《連線》文章的技術判斷,在證明WEB已死上,存在一大堆問題。論點與論據之間相互矛盾。其實,“WEB已死”這個判斷,在說明桌面互聯網轉向移動互聯網上,是有一定意義的,但不是現在這樣一個證法。將《連線》文章的思路順著理,在我看來,實際情況是,WEB已死,應理解為過于依賴服務器的WAP已死更為確切,與WAP相反的終端計算成為移動互聯網新趨勢是不錯的。終端計算分岔為開放與封閉兩條技術路徑,開放源代碼與Java代表開放的路徑,代表是谷歌;蘋果的構件化及微軟的“云+端”代表的是封閉(或半封閉)的路徑。文章要想攻擊谷歌,技術上應攻在開源和JAVA這個要害上,商業模式要(以微軟意義上的“端”的立場)攻在云這個要害上,而不是WEB,因為谷歌也正想繞過WEB攻擊微軟呢。這樣說,就把這堆技術亂麻理開了。
3、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真問題
從正面的意義看“WEB已死”,可以有兩個角度。
第一是技術的角度,就是終端計算將成為“WEB已死”之后的技術趨勢。在這一點上贊同“WEB已死”判斷,前提是拋開文章中終端計算一定是封閉計算這個私貨。終端計算對于移動互聯網的直接意義,是可以繞過操作系統、瀏覽器、WEB門戶等傳統互聯網的必經之路發展增值應用。這是無論開放還是封閉,都要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受制于手機終端上平臺不統一,亟待通過提高計算的智能化程度來解決。至于得出封閉型終端計算代表方向的判斷,對美國成立不成立不好說,對中國肯定不成立。這里不展開論述。
同時,終端計算對于移動互聯網,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就是電信業與互聯網業對移動互聯網前景的判斷分歧。在這里,終端計算代表什么是“智能”。電信業總談論智能管道,這不是正根上的問題,而是旁門問題。智能本身就是計算,更直截了當說,就是軟件服務(P2P是其中之一)。電信業力圖繞過軟件服務這個智能問題的核心談移動互聯網,就偏離了智能的核心,他們要回避的,實質是往IC中融入IT。在這一點上,我們與《連線》沒有分歧。
從這個意義上說,“WEB已死”之后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形勢,很明顯可以概括為:在IT軟件服務構架上(而不是在管道上,也不是在WAP上)發展核心數據技術,它最后必然導致終端計算(IT)對于網絡的主導。我個人補充的一點是,這種終端計算不可能離開服務器的配合,必須走云計算的路子。從這個意義上說“WEB已死”絕不等于說服務器已死,P2P將來也離不開服務器。
第二是商業的角度。說“WEB已死”其商業含義非常豐富。不贊成的是說“WEB已死”意味著“開放和自由”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將被拋棄,我們的看法正好相反。贊成的是以下這些方面:首先,P2P將會帶來對等模式的繁榮。例如以分享為核心理念的SNS,將會在視頻時代進一步發展;對等也將為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與商業模式帶來新的內涵,更加強調信息對稱、利益對稱。其次,“WEB已死”,會導致2.0形態的繁榮,包括WEB2.0與P2P的融合,但差異化、多樣化的增值應用,離不開大規模協同的平臺。平臺與應用的關系,應是集中與分散結合的關系。開放的平臺應成為中國的選擇。封閉的商業與開放的商業將會展開長期的競爭,開放將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