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銷商宣傳自己代理的奔富產品時,常常驕傲地稱其為“澳洲酒王”,那可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因為只有奔富的Grange系列產品,才是名副其實的“澳洲酒王”。對于奔富在中國市場的表現,Roman Linert認為那是奔富家族167年的耐心回報。
近十多年來,澳洲葡萄酒緊隨法國葡萄酒,在中國市場上攻城略地,讓人錯生“澳洲葡萄酒一直是新世界的杰出代表”之感。但是稍微有一定年資的飲家,都知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偌大一個澳洲幾乎不生產紅葡萄,所有的酒莊主都在仿照葡萄牙波特酒(Port)的工藝去大肆釀造廉價加烈葡萄酒(Fortified Wine),沒有人相信這片土地能出產高品質的葡萄酒。
奔富酒莊(Penfolds)為澳洲釀酒業打了翻身仗,之前它們一直也在生產加烈葡萄酒,但是釀酒師Max Schubert不信邪,從1951年開始就以最適應澳洲風土和氣候的葡萄品種 —— 設拉子(Shiraz)來釀造酒莊的Grange系列,并將其放在美洲新橡木桶陳釀。
第一個年份的Grange釀成后,表現得非常青澀,因為單寧過重和干型口感不符合彼時人們的口味,因而被尖刻的酒評家們評價為“像是加了磨碎螞蟻的葡萄干”。接連幾年也如此,于是奔富自己在1957年把這款酒叫停。
但幾年后,Grange的陳年潛力爆發出來,大受市場肯定,也扇了當年的酒評家們一記耳光,酒莊便在1960年開始復產這款酒。有趣的是,Max Schubert從來就不覺得自己的孩子很丑,在被勒令停產的這幾年也偷偷釀著Grange,只是1957、1958、1959年份的“地下式”出品只能用二手橡木桶陳釀,因為他實在無法找到理由購買既昂貴又惹人注意的新橡木桶。
在澳洲葡萄酒業和奔富酒莊走向世界的道路上,Grange居功至偉 —— 它改變了人們對澳洲釀酒業“只能生產廉價葡萄酒”的印象,它還是首款以最適合澳洲風土的設拉子為主體的純正“土炮”,奠定了這個葡萄品種在澳洲的地位。
Grange系列到今天已是優質澳洲葡萄酒的代表,又連續多年高踞“最受收藏家歡迎的澳洲酒”排行榜第一名。而且Bin 60A、Bin90A和Kalimna Block42都成為了葡萄酒收藏者的寵兒。而奔富也不再只靠Grange打天下,它已經在澳洲的好幾個產區擁有葡萄園,并打造出從高到低、不同檔次和價位的多種系列產品。
今年,奔富莊園帶來了Bin150瑪拉南戈設拉子(2008)、Bin138歌海娜設拉子幕爾維德(2009)、湯姆斯海蘭設拉子(2008)、湯姆斯海蘭霞多麗(2009)、蔻蘭山赤霞珠梅洛(2009)、蔻蘭山設拉子(2009)等6款新品。
對話
《風尚周報》:Penfolds在澳洲有多少葡萄園產區?旗下不同系列的酒都有一些什么樣的特色?
Roman Linert:我們有很多產區,其中有一個酒園是我們非常引以為豪的,叫42的葡萄園,它也是世界頂級的葡萄園,有140年的歷史,直到今天還在釀酒。所有奔富的高端的產品,像Grange、Bin707,都有這個葡萄園的成分。另外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奔富除了自己的酒園之外,還會在不同地方找尋當年最好的葡萄品種,來釀造我們這個葡萄酒。奔富不同的系列主要是根據葡萄的質量來劃分的,它們來自于不同的產區不同質量的葡萄。比如Grange就是來自一個非常稀有的葡萄品種,它下面還有707、407、389,都是由非常稀有的葡萄所釀造。
《風尚周報》: 奔富在中國市場上推廣的策略是什么?
Roman Linert:高端一點的超市和高檔的餐廳酒店以及在代理商那里都能見到我們的酒。奔富在澳洲有專賣店,但是在中國沒有,我們看重的不是渠道,而是消費者,奔富針對的消費人群更多的是高端的年輕的專業人士。
《風尚周報》:你是如何進入酒類行業的?
Roman Linert:我大概10年前進入到這個行業,一開始我是做啤酒行業的,后來轉去做烈酒,再開始做葡萄酒。我從事的行業的變化也跟自己的生活習性的改變有很大關系,我自己一開始是喝啤酒,慢慢地會喜歡喝烈酒,因為搞party,喝葡萄酒是因為有更多的social,需要這樣的一種氛圍。在十多年的行業經驗中,我覺得酒類行業還是非常有趣的,它可以幫助你很好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風尚周報》:你覺得中國人對伏特加與紅葡萄酒的接受上有一些什么不同?
Roman Linert:最大的區別就是飲用的場合不同。伏特加更多出現在party活動,而從全球角度來講,在餐廳吃飯的時候更多的是會喝葡萄酒,它是更個人化的東西。而且跟烈酒比起來,葡萄酒在歷史上的故事會更多。另外讓我比較驚奇的是,在中國的一些城市出現了葡萄酒吧,這在歐洲、美國一些發達國家其實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當你邊聽著音樂邊享受一瓶高品質的葡萄酒,這是非常愜意的。
《風尚周報》:如果市場銷售與釀酒師在新酒口味上發生意見分歧,你如何協調?
Roman Linert:奔富整個評判小組,只有釀酒師這個團隊是完全獨立的,它不受其他任何部門的左右,但是每年還會邀請行業的專家參與,確保有客觀的評價。因為在整個釀酒過程中我們追求的是專業度,而不包含各種意見。但是在整個銷售過程中我們還是會發現,有些產品在亞洲市場會賣得特別好,比如說Bin8、Bin2系列。除了酒本身的品質外,我聽說中國人對“8”這個數字還是情有獨鐘的。
《風尚周報》:與葡萄酒行業頗具影響力的人在一起,你通常關心些什么?
Roman Linert:第一個我最想了解風土人情,還有奔富這個品牌在當地成長的機會點在哪里,從產品和品牌的角度來講,怎樣可以幫助這些人更多地了解奔富,有機會讓更多消費者接近它。
《風尚周報》:中國人可能會對奔富酒產生的誤解主要有哪些?如何面對其他高品質酒的競爭?
Roman Linert:最根本的還是把品牌最真實的一面傳遞給消費者,包括我們的品質、歷史和很多的獎項,比如我們是被《Wine Spectator》這本雜志評為“世紀最值得收藏的葡萄酒”。雖然在歐洲、澳洲、美國面臨著競爭,但是我們還是有一群非常熱愛奔富這個品牌的粉絲,我們堅持這樣的品牌溝通策略,能夠不斷堅持和創新我們的品牌品質以及堅持對口感的不懈追求。
《風尚周報》:你說中國人熱愛了解葡萄酒知識,那么你讀過有趣的葡萄酒的書籍是?
Roman Linert:我非常愿意推薦的一本書叫《Rewards of Patience》(耐心的回報)。為什么要耐心呢?因為好的葡萄酒要10年來種植葡萄,釀造又需要10年,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對于收藏家來說,當你把它們買下來以后,還是需要保存10年到20年才會去喝它,我們有一瓶特別的Grange,在澳洲市場賣到5萬澳幣,現在差不多值30多萬人民幣。
《風尚周報》:閑暇的時候拿什么來喝著玩?
Roman Linert:當我空閑的時候,通常都是跟妻子在一起,晚上等孩子們都睡了,我們會喝點白葡萄酒,有時候也會喝紅葡萄酒,紅的我比較喜歡喝冰的。年輕的時候喜歡喝烈酒,但現在慢慢已經不喝了。如果在一些非常特殊的聚會,也會喝一些像Bin389、Bin407或是Grange,不一樣的葡萄酒放在桌上會創造不一樣的氣氛。
《風尚周報》:你如何看待中國本土出產的葡萄酒?
Roman Linert:目前中國總的釀酒的理念還是量產的方式,而不是精品制作的小規模的分工,不過有些國外的專家已經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目前葡萄酒還需要時間來摸索在什么土壤、什么溫度、什么濕度去種植什么葡萄。
《風尚周報》:最喜歡亞洲哪個地方?在旅行中有什么愛好?
Roman Linert:當然是中國,因為我老婆是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消費者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葡萄酒也是其中之一,能夠參與其中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有50%的時間是在差旅途中,雖然很難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但如果在休假的話,我一定會跟家人在一起。我嘗試在旅行中做些運動,像游泳或跑步,時刻保持健康的狀態,當然還包括與朋友喝酒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