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從交友類綜藝節目《非誠勿擾》的受眾研究出發,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焦點團體訪談與網絡調查相結合,解釋霍爾的編碼理論,并對該理論做出修正補充,同時提出不同于莫利理論三種典型解碼方式的新型解碼方式“多元性解碼”。
[關鍵詞]:編碼解碼 受眾研究 綜藝節目
一、引言
《非誠勿擾》是目前收視率高的一部綜藝娛樂交友節目,學術界對該節目有所研究,有研究提出其是“女性話語權的解放”,又有觀點認其仍在展現“男權核心”,未涉及受眾如何解讀該節目文本問題。本研究從霍爾“編碼解碼”理論出發,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通過對焦點團體的采訪,從受眾研究的方向解讀觀眾對《非誠勿擾》的解碼方式。
二、觀眾不僅“影響”與“使用與滿足”,更傾向“解碼”
影響理論認為,電視對觀眾有直接的影響,電視所傳播的理論會被受眾接收并對其行為作出影響,如電視上的暴力節目會導致觀眾的暴力行為。認為觀眾完全處于被動狀態。
而此次訪談中受眾對與電視節目的理解完全是自主性的理解與選擇。對節目所傳達的信息和內容會結合自身的社會經驗與道德要求進行選擇與接收,如在這款交友類節目中有許多女嘉賓表示出各種不同的擇偶觀,其中不乏拜金主義、嫌貧愛富者,如女嘉賓馬諾說:“我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在2010年3月14日的節目中一名來自杭州的男嘉賓的家庭介紹中其母親坦言“絕對不可以找個農村的女孩”,這些與常理道德所違背的擇偶言語并沒有對受眾的價值觀產生影響,受訪者均表示無法接收此類擇偶觀,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如一名受訪者在談論到“拜金女”的問題:“這種金錢至上的擇偶觀我們不能阻止它的存在,我自己沒有這樣的擇偶觀,也不會找這種女朋友,我更不認為有女嘉賓代表所有女生的想法。”
可見“觀眾不是可供媒體書寫信息的白紙,觀眾事先已具有看法和信仰,這些看法和信仰將會決定媒體信息的效力”。
同時,受眾對節目的解讀也不是“使用與滿足”。該理論將觀眾視為完全自主獨立的個體,“把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這種理論的局限性除了其“過于強調個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為主義和功能主義色彩較濃”、“脫離開傳媒內容的生產和提供過程,單純地考察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而不能全面揭示受眾與傳媒的社會關系”、“忽略了受眾有著傳播需求和傳播權利的能動性”這些方面外,在本次研究中還表現出一些新局限。
受眾在面對電視時有一定的被動地位,電視媒體由于其線性傳播的特點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受眾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拒絕電視的內容,如節目中夾雜的廣告等。且受眾無法完全明晰自身需求,這種需求在接觸媒體的過程中不斷磨合改變,從而獲得更好的滿足,在使用媒體的過程中會有其預料之外的情況,這些情況也會對觀眾產生影響。如在觀看中,有“副產品”產生,這種“副產品”雖不是觀眾的“使用目的”但卻會實際發生,不以觀眾的意志為轉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媒體影響的強制性。如一名受訪者:“其實每次男嘉賓被場上女嘉賓批評時候我會不自覺的想到自己遇到同樣的情景應該如何去處理,在待人接物、說話方式上應該如何改進。”
受眾在接受電視媒體所傳達的內容時并不是完全自主的掌握應當獲得什么內容也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而是一個理性的有選擇性接受的過程,這個接受過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媒體所影響,雖然這種影響不在預期中,但仍體現著受眾自身的能動性,如受訪者會因為男嘉賓的表現而調整自身的行為這種影響雖然在看節目之前并沒有預期,但在接受節目時會因這種傳播現象而主動思考自身問題。
因此,根據霍爾的理論,觀眾觀看電視的行為基本上是一種解碼過程。“電視節目的含義有點像個謎,這種情況是故意安排的。不過在觀眾的解碼過程中,他們自己是無意識的,注意到這一點也很重要。從節目中尋求意義是一個日常的、理所當然的過程”,“一條電視信息中,有好幾種可能的意義,因而就有好幾種不同的解碼方式”“解碼的過程發生在一種社會環境之內”。“解碼”理論可以更好的解釋受眾對綜藝電視節目文本的解讀。
三、受眾的解碼方式中有一定共通
霍爾的理論中觀眾對節目的解碼會因其“社會地位和觀看或者談論該節目時的形勢”而不同,說明受眾因社會地位等而產生解碼差異性。筆者在研究中發現,不同社會地位的觀眾對節目的解讀有共同處,這種共同的解碼方式不受社會因素的制約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如據筆者在對“《非誠勿擾》百度吧”的觀察發現,三分之一的帖子在討論女嘉賓的外貌、身材等外在表現特征,這些發帖人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與觀看節目的方式,卻都對女嘉賓的穿著等“編碼項”做出了類似的“解碼”,有大致相同的理解。這種現象在訪談中也有體現,所有受訪者都談論到了女嘉賓的外貌問題,所涉及的方面及評論與百度吧中的討論沒有本質區別。
這種解碼方式是基于人類的生理本能以及經驗常識的判斷,屬于人類社會屬性與生理屬性相結合的方面,在全體社會中具有普適性。基于此類原因的解碼過程不會受到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個人對這種解碼的表達程度會因社會地位的區別而有所不同,并不能掩蓋這種共同性的解碼方式存在。
例如,幾乎所有的受眾在對女嘉賓做出選擇時都會以相貌作為第一考慮要素:
筆者:“你們最初是如何決定對女嘉賓的印象的?”
“當然是看長相啦,長得漂亮的女生自然會給我更多好感,相貌就像一扇門,如果門有吸引力,外面的人才會想要去推開門了解下其中的內容啊。”
“畢竟都是陌生人,長相還是我判斷的挺重要的因素。”
這種判斷不會因為社會地位的改變而改變,改變的只是這種判斷的表現方式。
四、受眾解碼方式多元化,出現“多元性”解碼
根據莫利的理論,受眾解碼方式分為支配性、協商性和對抗性。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這三種典型的解碼方式都出現在了對節目的解碼過程中,同時還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解碼方式,這種解碼方式具有對三種典型解碼方式融合的特點,而這種融合之外還輔助以很明確的理性引導,筆者將這種解碼方式稱為“多元性解碼”。
1.支配性解碼
支配性解碼意味著他們使用的是在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用支配性的思維來解讀電視節目的信息。訪談中,在涉及主流的道德要求、社會倫理規范方面的內容時,所有的受眾表示出完全一致的態度,均采用了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思想來接受和評判該行為。如筆者播放了一名女嘉賓在男嘉賓對她示好時說:“跟我配對的那個男生也就是比你帥一點,比你錢多點,比你有魅力點”的節目片段,所有的受訪者均表示無法接收這種言論:
“就算是不喜歡也不該這樣說話,那個男嘉賓一定很受傷。”
“這樣講話太過分了,我們都鄙視這種言論,長再好看也沒用。”
還有關于“愿意在寶馬里哭”、“月薪20萬才有資格牽我手”的拜金思想也遭到了所有受訪者的抵制。在對這種違背常規社會倫理的“符號”進行解碼時所有的受訪人均采取了支配性的解碼方式。貼吧中,在對嘉賓過激言論的討論時所有的發帖人都自發的采取了支配性解碼方式,對這種行為作出批判,同時在采取這種解碼方式的受眾里分化出一批人,他們所采用的解碼依據是在社會占支配地位的依據,憤慨感和這種支配地位帶來的權威感共同作用,使得這類人產生出想要“替天行道”的責任感,在網上出現攻擊、謾罵女嘉賓的現象。
2.對抗性解碼
對抗性的指受眾用對抗的方式作出反應,使用的是與支配性向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對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節目中,對抗性解碼所采用的思想與支配性思維相對立的方面不明顯,更多的是體現在對節目傳播意圖的對抗性解讀上。
《非誠勿擾》成功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因為其采用的是“真人秀”的方式,訴說該真實人物的真實想法。而在節目播出后不久便開始有眾多質疑。網友自發搜索節目上的女嘉賓,發現有女嘉賓的真實身份與節目所展示的大相徑庭,如有網友爆料武×在節目中自稱火鍋店女老板,而真實的身份演員、模特同時與備受爭議的“拜金女”馬諾同屬一家模特公司,自稱市場總監的45歲女嘉賓楊漫其實是國家“著名耳鼻喉病專家”,上臺牽手那迪的那位男嘉賓是那迪的老公……這些內幕的爆出還有場上女嘉賓作秀成分遠大于征婚的表現讓觀眾對“真實性”產生了質疑,并對抗性解讀節目所傳達的節目傳播意圖。受眾這種尋找其背后作秀內幕的行為也是對抗性解讀節目編碼的表現。
受訪者也表示出相同的對抗態度:“那些女生講話那么過分,人們都無法接受,作為一個真的很想把自己嫁出去的人來說是不可能這樣表現的,就算真的這樣想也會收斂,她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炒作。”
3.協商性解碼
協商性的觀眾則是既不對抗也不支配,而是具有一種意義系統,該系統可以不相信或接受支配性的價值觀而與其共存。這種解碼方式介于對抗性與支配性之間,類似于緩沖,如訪談中當問到“你怎么看那些言語過激的女嘉賓”時受訪者表示:
“這種思想的確很惡心,但我們不能阻止這種思想產生啊,她們會這樣講肯定有原因,我覺得馬諾可能從小受到過傷害,才會這么偏激。我絕對不贊成這種觀點,但也許她有苦衷。”
采用這種解碼方式的受眾有與支配性地位的觀點所不相同的標準,但可以結合現實情況而進行妥協,沒有直接進入對抗階段,從而達到一種共存的狀態。
4.多元性解碼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受訪者在很多情況下表現出來的并不是絕對的以上三種典型解碼模式,而更多是一種多遠性的解碼方式,這種方式將上述三種模式進行了結合,在解碼過程中有這三種模式的成分,同時運用理性的思維將這三種解讀方式很好的統領起來,形成新的解碼方式。
首先,在對該娛樂節目的解碼中,受眾所持有的態度主要是希望獲得消遣和娛樂,這種消遣的心態決定了解碼的過程幾乎相當于無意識解碼,同時對節目的編碼項不重視。這種情況下節目對個人所產生的影響將變小,三種解碼方式的劃分不明顯,出現雜糅式的解碼。如“她們說的很多關于拜金啊、批判男嘉賓的話啊什么的我覺得很讓人無法接收。但這跟我有什么關系呢,我只是看熱鬧,她們作秀我也可以接受,這樣可以增加娛樂感嘛。”
其次,三種解碼的方式在解讀節目的過程中可以互相補充支撐,在對一種現象的解讀過程中會出現多種解碼方式共同作用,從而尋求一個合理解釋的現象。雖然節目中充斥著各種的言論,受訪者對這類問題都可以理性的看待,給受訪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節目中出現的真情而不是負面言論。如其中三位受訪者談到一名男嘉賓的事跡,他身為長兄,通過自己一個人的勞動供弟妹上學為父母看病。這名男嘉賓感動了觀眾。觀眾這種自動選擇性的接收節目傳達信息的做法是通過三種解碼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用支配性的方式取舍,用對抗性的方式解讀女嘉賓的做作,用協商性的方式判斷,即“多元性解碼”。
最后,在多元性解碼的過程中對綜合運用多種解碼方式所帶來的結果又會有理性的判斷和抉擇,這種抉擇受個人經驗的影響。受眾會對編碼項做出自己的解碼,同時又再次對自己所做的解碼進行新一輪的解碼,這種理性的二次解碼是無意的行為。如一位受訪者在討論到節目中的溫馨場景時談到:
“我的確會被很多男嘉賓的經歷感動,但我會覺得過多的刻意的煽情場景會給人一種麻木的感覺,這種利用我們感情的行為最終會導致我們的厭倦,我就很討厭煽情節目。”
受訪人在接收到“感動”的編碼項做出解碼后又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解碼,再次解碼對這種煽情的宣傳賣點產生質疑。
訪談中出現的一個矛盾現象同樣說明二次解碼的存在,所有受訪者都相信優秀的女性會上節目,但他們不會去節目上找女朋友。
“肯定有很多女生會因為工作接觸都是女性啊、工作時間長沒有社交生活啊之類的原因無法找到男朋友,所以要上節目,好女孩也會上節目的。”
受訪者對女嘉賓表示理解,不因為個別人的出格行為而影響整體的印象,這種解碼是受眾結合節目以及個人判斷后產生的第一次解碼。但不會去節目上找女朋友的理由都是無法判斷誰是真正的好女孩。而這種無法判斷、不會上節目的觀點則是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后所做出的第二次解碼,這兩次解碼是無意識同時進行在多元性解碼中的理性梳理過程。
五、結語
本次研究通過對《非誠勿擾》這款交友類綜藝節目的受眾進行分析,發現解碼的方式不僅局限于莫利的三種典型解碼方式,提出一種新的解碼方式“多元性解碼”,對豐富受眾研究理論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英]尼古拉斯#8226;阿伯克龍比著.張水喜,鮑貴,陳光明譯.電視與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王林生.媒介景觀中的“眾聲喧嘩”——以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為個案》.粵海風,2010,(4).
[4]陳莉,宋仁彪.電視交友節目《非誠勿擾》的傳播學分析.新聞世界,2010,(6).
[5]丹尼斯#8226;麥奎爾.受眾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桂恒皎.綜藝節目《非誠勿擾》的敘事結構與收視語境.新聞世界,2010,(7).
[7]林芳玫.阿信連續劇受眾研究:由觀眾詮釋模式看女性與社會規范的互動關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996,(22).
[8]葉匡政.從《非誠勿擾》看中國的女性意識.廉政瞭望,2010,(7).
[9]吳洪霞.從《非誠勿擾》看電視相親節目的“熱”與“冷”.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4).
[10]毛慧敏.從《非誠勿擾》看失真的媒介女性形象.青年記者,2010,(26).
[11]薛劍.《非誠勿擾》中的征婚廣告淺析.魅力中國,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