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人才的背景著手,介紹了“問題情境”教學法在“自我管理學導論”課教學中的實踐過程與體會,認為“問題情境”教學法既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又培養了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值得在今后的管理課教學中更普遍地采用。
[關鍵詞]:問題情境 自我管理 創新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有創新教育的支撐。傳統的教育把學生看成知識的容器,教學的過程是“灌”和“填”,使得師生處于高度緊張而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可以克服傳統教學法的上述弊端。
所謂“問題情境”教學法,是指把學生視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將與課程有關的內容或某個實際問題直接或者通過多媒體手段呈現給學生,精心創設一種問題情景,使學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發,從而產生解釋某種現象或問題的沖動與欲望;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鼓勵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和課下搜集資料加以綜合而提出獨到的解決方案,從而培養他們創造性思考問題的個性以及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近幾年,筆者把“問題情境”教學法應用于自我管理學導論課的教學,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一、合理創設問題情境
人的思維活動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疑問是引起思維的第一步。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認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我國學者朱熹也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嵺`證明,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
筆者常常從下述兩方面來創設問題情境:
1.設置學習“障礙”
平鋪直敘的講課形式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因此,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就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內容,巧妙地設置“障礙”。
例如,筆者在講授“認識自我”這一節內容時,先分析了影響自我發展的36種消極因素,強調了其中的“貪多求快”因素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十分警惕的成長陷阱,連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也不能例外;在此基礎上,筆者以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因“貪多求快”而推行“多元化經營戰略”引發了目前的經營困境為例,提出“假如你是海爾的首席執行官,若你不采用多元化戰略,那么你有何良策把海爾做大做強呢?”借此營造一種環境,讓學生站在領導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綜合運用管理理論知識,尋求最有效的途徑,這樣既將所學的零散的理論知識有機地組合起來,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鍛煉學生分析、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2.引發認知沖突
認知沖突是學生產生過程性需要的誘因。所謂認知沖突,就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沖突。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頭腦已經有了某種認知結構,他總是試圖以這種原有的認知結構來同化新知識,一旦新舊知識出現差異,就會在認知心理上爆發認知沖突。認知沖突的產生迫使學生產生解決這一沖突的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例如,筆者在講授“包容他人”時,先提出“一個人有知識、有能力,能吃苦耐勞,具有真誠與善良的優秀品質,這樣的好人一定會受到單位的重用嗎?”對于這樣的提問,學生由于受習慣思維定勢的影響,他們必然會做出肯定回答,此時教師不妨“潑一下冷水”,回答:“不一定。”學生驚疑之余,勢必帶著“為什么”的急切心理而去聽課、尋求答案。筆者乘勢推波助瀾,導入新課,從“包容他人”的內涵著手,并結合學生們熟悉的企業Google搜索引擎靠自己“包容他人”的能力,從微軟挖走有個性的IT業管理天才李開復而取得成功的事例進行講述,易于讓學生突破原有知識的局限,接受新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把學生由單純處于知識接受器的被動學習狀態轉變成為了獲取知識而主動學習的狀態,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激發學生參與提問
“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必須科學、合理設計教學過程,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注重優化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提問。
心理學研究表明,師生間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關系,有利于形成師生間各抒己見、自由爭論、暢所欲言的活動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大膽求異的精神狀態,形成濃厚的“問題意識”。因此,課堂教學中,筆者意識到要堅持這樣一個原則,即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當始終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方面,要做到堅持學生主體地位不動搖。學生是教學的中心,設計的“問題情境”要充分估計到學生會怎樣思考、怎樣提問、怎樣回答,給學生以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避免輕率否定,不做簡單結論,禁止粗暴武斷,以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條件,讓學生在“情境”中積極探求真理。
三、引導學生參與調研
“問題情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素質和實踐與創新能力。因此,對于課堂上學生們提出的問題,筆者一般只回答一部分,而故意留下一段“空白”,通過課下作用和分組調研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討和體會。
為解決課堂上教師留下的“空白”,學生們往往會主動參與、親歷實踐、深度探究,并啟動思維,搜尋頭腦中已有知識,對其重新分析、理解,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為深刻。另一方面,解決問題的欲望還會使他們去查閱資料,請教別人,這就使他們的知識得以豐富和擴充,并在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思索、探求過程中,使零星的知識變得系統有序,使原有的知識結構更為完善、合理,提高了建構知識的能力。此外,他們還學會了如何調查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并逐步培養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為今后的知識攝取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學生通過課下自學也活躍了思維,促進其主動學習,獨立思考,鉆研問題,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沈小碚.試論“問題情景教學法”的實質及合理運行.教學理論和方法,1994,(2):19.
[2]蔡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中國林業教育,1999,(5):40.
[3]吳興柏.創設問題情境,優化課堂教學.教育科學研究,2004,(1):42-43.
[4]郭樺.創設問題情境 培養問題意識.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32):32.
[5]史小力.創設課堂問題情境.基礎教育研究,199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