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如何完善評價體系、立足過程、促進學生全面、自主發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出發,探討如何運用多元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自我效能感及自主學習能力的的提高,以期對完善形成性評價體系做出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大學英語 形成性評價 自主學習能力
自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家泰勒(R.W.Tyler)提出“教育評價”這一概念以來,教育評價研究已經成為西方教育研究的一個主要領域。長期以來,我國受傳統的教育觀與人才觀的影響,形成性評價一直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傳統的評價方式存在著過度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阻礙學生主體性、能動性和自主性發揮的弊端。Dickinson和Holec認為,學習者自主性即學習者能夠完全對自己學習負責的能力,包括做決定與實施決定的能力。也就是說,自主學習能力即學習者有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材料,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客觀地評估自己學習情況的能力。O’MalleyChamot在三分策略論中指出,確立目標、制訂計劃、策略選擇、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調整等內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是作為個體賴以生存的終身學習的前提條件。因此,不懂得使用管理方法的學生,從本質上說沒有方向或機會回顧自己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也沒有機會思考未來的目標。正因如此,我國英語教育把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列入教學大綱,并努力探尋自主學習模式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的評價體系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引導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自我、建立自我、體驗成功、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多元評價體系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也就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的過程。
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的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教師必須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可以通過獨立探究、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來展開他們的學習,幫助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2.班杜拉的自我決定論
班杜拉的自我決定論認為,就語言學習規律而言,自主學習在外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主學習水平能夠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學習的成敗。自我決定論的觀點把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的關系視為雙向、螺旋形的,即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呈螺旋形上升趨勢。學習動機引起指向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行為,當達到目標以后,自主學習又通過自我效能感反作用于學習動機,動機水平越高(恰當的強度),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自主性越強;反之,自主學習水平越高,越能增強學習動機。也就是說,當學習者感到自己有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決定權,能夠或可以確定學習目標、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獨立解決學習問題時,他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因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增強。
從班杜拉的理論可以看出,外語學習動機的培養是影響外語自主學習的先決條件,直接決定個體對自主學習的期待、價值評定和體驗,從而影響個體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習動機水平的高低決定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弱。
3.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intelligence)
該理論是由世界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Gardner)在對人類潛能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包含了語言、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關系等八種智能。加德納認為每個個體都以不同的方式學習,表現出不同的智能特點和組合。盡管在智能的組合和強弱上有分別,但可以通過訓練而增強。
多元智能理論不僅強調智能多元化,而且關注智能的發展。加德納認為環境和教育對于能否開發這些智力潛能至關重要。因而,教學評估也須具有多元化和發展性,教學評估的目的在于通過多方面的評估,發展學生各項智能并為學生提供有益反饋從而采取針對性措施,發展優勢智能、提高整體智能水平。
二、多元評價體系的設計目標
培養擁有自信的、具有自我動機感、自主學習能力的終身學習者。
三、多元評價體系的設計原則
根據Campbell的教學評估的五項基本原則:多角度評估;關注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反映教學信息;正式與非正式評估同等重要;學生是主動的自我評估者。并結合英國的評價改革小組(The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RP UK)的“為學習而進行的評價之十原則”把多元評價體系的設計原則定為:
1.科學性原則
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要符合教學規律,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講究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從客觀實際出發和促進學生發展出發,靈活處理評估指標、評估標準、評估方法與評估程序,力求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
2.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主體應為教務部門、教師小組、學生小組及學生本人,評估主體共同協商、制定具體的評估方案。評價不單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應包括同伴間的互評、自評和教師的反饋等形式。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個人成長,努力程度,自我調控能力都將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
3.激勵性原則
評價的內容要能使學生體驗進步與成功,從而產生進步的動力。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評價模式,關注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使學生通過評價,了解自己所處的發展狀態,在評價中體驗、感受和發展需求,要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評價的教育、激勵功能,提升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
4.導向性原則
教學評價應有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充分重視評價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前提下,要強調非測試型的評價和良好學習意志的培養,促進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促使外語教學向素質化教學方向發展。
5.可行性原則
多元評價體系的實施,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在操作上要考慮簡便易行,制定行之有效的量化評價方法,借助網絡系統的強大功能,不過分加重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四、多元評價體系的評價要求
1.多元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要求
(1)學生的學習態度方面
出勤情況;課堂活動的參與情況及發言的積極程度;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
(2)學習過程的方面
課堂表現情況(作業、筆記、教學反饋、學習心得或日志、個人反思材料);學習過程中的批評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能力;與同學的互動和交流情況;小組評價
(3)課程內容的考核方面
平時測驗;期中、期末考試。
(4)自主學習方面
包括學生個人學習計劃的制訂、學習策略的運用、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能力等;是否具備反思、自我管理及自我評價能力。
2.多元評價體系對教師的要求
(1)專業技能方面
教師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來規劃評價、觀察學生學習行為、分析和解釋學習結果、向學生反饋信息、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2)評價方法方面
教師應該就如何改進方面給學生提供建設性指導。教師應該明確指出學生的長處和建議如何進一步發揚;明確、建設性地指出弱點并告知如何改進;向學生提供加以改進的機會;通過采取保護學生自主性、提供選擇性、提供建設性反饋、創造自我指導的機會等評價方法來維持或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3)評價態度方面
教師應該意識到任何評價都會對被評價者產生情感影響。包括評價語、分數、等級等對學生自信心和學習熱情的影響,給出的反饋信息應該盡可能具有建設性。
五、多元評價體系的評估流程
以CIPP模型的4個部分為基礎建立形成性評估的4個基本環節。CIPP模型由背景評估、輸入評估、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4部分組成:背景評估是一種前置性的診斷性評估,其主要目的在于確認特定教學情境中產生的問題和需求;輸入評估也叫投入評估,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判斷教學實施的計劃和方案,用于決定方案的結構;過程評估在于分析與發現實施教學方案中的成績、經驗及存在的問題,提供改進決策和工作的依據,用以調控教學項目的運作;結果評估的目的在于判斷教學項目、目標的完成情況,以決定項目是否繼續或終止,并決定對實施方案的認可與采用。
評估的各個環節始終以Cronbach提出的評估3大功能為目標,即課程改進、學生提高和行政決策。具體來說,課程改進指判斷哪種教材和教法,哪些課程設置是適當的,需要如何改進;學生提高指了解學生對教材、課程和教學手段的反饋以及學生的進步和不足,以便規劃適用于學生的教學;行政決策是指判斷該項目是否值得持續實施以及優秀教師的素質特征是什么等。
六、多元評價體系的評價內容
七、結語
總之,多元評價體系下的學習應是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自發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正確引導下充分發揮多種學習潛能、開發創新精神、培養各種綜合能力的學習。多元評價體系下的評估背后蘊含的應是教師對學生需求、發展狀態、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等因素的全方位的關注,是教師發自內心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對每一位學生的關心和尊重。
參考文獻:
[1]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s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6.
[2]Dickinson L Wenden A (eds ). Special issue on autonomy [J]. System,1995,23(2).
[3]Holec H. 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4]O’Malley J M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Bandura, Zimmerman B J A 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s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4,(31).
[6]Struyf, E., Vandenburghe,R.Lens, W. The Evaluation Practice for Teachers as a Learning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01,(27).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8]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9]倪清泉.大學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實證研究[J].外語界,2010,(3).
[10]劉艷菊.大學英語學習者的學習觀念、自我效能與學習策略相關性的量化研究與分析[J].外語教學,2010,(4).
[11]王華.基于語言教學項目的形成性評估流程效果研究和再完善[J].外語研究,2008,(3).
[12]李昆,俞理明.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和歸因與自主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2).
[13]蘇筱玲.論外語自主學習中自我監控能力的培養[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