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和促進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進入21世紀,我國高校要推進教育現代化,推行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重點分析了教學模式的涵義,探討了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舉措。
[關鍵詞]:高校教學模式 體驗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載曾指出,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納也,今夫石田雖水潤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納故也。在當代高校教學改革呼聲日高的宏觀語境下,把握教學模式轉型的脈絡,對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模式的涵義
“模式”(model)具有“模型”“范式”“典型”之意。“教學模式”一詞源于20世紀50年代以后,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從教學的整體出發,根據教學的規律原則而歸納提煉出的包括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內的具有典型性、穩定性、易學性的教學樣式。簡言之,就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以簡化形式表示的關于教學活動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學模式包含著一定的教學思想以及在此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教學原則、師生活動結構、方式、手段等。
二、新時期高校教學模式轉型的措施
實行高校教學模式改革,可以指導人們從整體上去綜合地探討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以動態的觀點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高校教學模式轉型包括以下方面:
1.體驗式教學模式
所謂體驗式教學,是以“情景素材”作為媒介,以“體驗活動”為獲取素質的手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社會心理學家黎溫的“經驗學習圈”、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是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學習架構。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角色將逐步發生變化,由知識講授者變成信息組織、編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體驗式教學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
2.網絡教學模式
因特網的迅速普及,為計算機網絡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情境教學法是網絡教學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中將圖、文、聲、畫等技術溶為一體的特點,為學生創造了生動形象的教學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與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網絡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更能培養學生信息獲取、加工、分析、創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網絡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3.探究式學習模式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的真正含義是變“學會”為“會學”。20世紀70年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中明確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沒有掌握一定知識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俗話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探究式學習是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優點包括:(1)提高學生對知識的保持;(2)教學中提供了便于學生解決問題的信息,可增加學生的智慧潛能;(3)通過發現可以激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引發其對知識的興趣。(4)學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技能。教學的基本程序是: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總結提高。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創設一個寬容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開放式教學模式
開放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解除封鎖限制,減少強制性、劃一性,盡可能增大教學的選擇性、自由度,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體現人的主體性品質和個性主動發展,讓學生的主體性活動充分展開,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為達到這一目標的一系列途徑手段和方法體系。例如,很多高校提出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構想,讓學生不受實驗室、實驗學時和實驗項目的限制,獨立完成實驗;并能夠自行設計實驗,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一些初級的研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放式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的熱情,成為新時期的一種教學形態。
三、結語
正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言,未來將屬于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在以知識經濟、學習化社會為特征和以人為本的觀念盛行的時代,推行有利于創新精神培養的管理機制和育人環境的教學模式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大計。
參考文獻:
[1]徐學鋒,裴純禮.教育技術及其發展和應用中存在的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1,(10).
[2]李永前.高校教學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的方向[J].云南農業教育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