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作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重大理論成果,其傳播教育效果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是否能深入人心、黨的執政形象是否能凝聚民心。從公共關系的視角思考科學發展觀的傳播教育,改進過去那種單調乏味的灌輸式宣傳教育,運用更符合現代社會傳播的理念和手段,可以提升科學發展觀傳播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傳播教育 新視角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是一個大型的社會政治組織,并領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依據公關關系理論,根據組織面臨的情況不同,公共關系傳播有不同的傳播類型,其中建設型公共關系是組織在開創新局面時在公共關系上所做出的努力。通過這種努力,使公眾對該組織及其理念有一種新的感覺,產生新的興趣,從而直接推動組織事業的發展。這是一種啟發、引導公眾“認識——理解——行動”的模式,主要采取較多的向社會公眾主動自我介紹,主動結交各方朋友,爭取讓盡量多的人知道自己、理解自己,從而進一步讓公眾接近自己。建設型公共關系特別適用于社會組織新觀念推出時,提升其新觀念傳播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實現傳播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新的執政理念提出來,表明我們黨正在進行一種建設型公共關系,可以預想,中國共產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必將帶領全國人民取得新的輝煌和勝利,從而大大提升黨組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牢固樹立黨組織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和諧新形象,開創黨的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公共關系理論表明,按照組織公關活動的對象來分類,組織所面對的公眾可以分為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其傳播教育的內部公眾是黨員,黨員也是傳播教育的首要公眾。一個組織的形象是由組織內部每一個成員所共同塑造的,中國共產黨的形象也應該是由每一個普通黨員的實際言行表現出來的。如何將科學發展觀傳播到黨員中間,讓所有的黨員都能領會并且掌握這一發展觀,并在實際的工作中踐行科學發展觀,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關系到黨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因此首先要做好對黨內黨員的傳播教育,讓科學發展觀成為每個黨員所認同的價值觀,成為全黨的共識及行為準則。
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其傳播教育的外部公眾就是黨員以外的公眾,既包括國內民眾,也包括國際社會。對這兩部分外部公眾,公共關系的目標大體上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他們了解中國共產黨發展觀念的更新,從而認同中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新的發展觀指導下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對這兩部分外部公眾也有不同的傳播教育側重點。對于國內民眾,更多的是通過傳播教育科學發展觀,讓民眾支持中國共產黨,積極響應黨的方針政策,把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茖W發展觀中科學發展的目的是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采用科學的發展模式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更多更大的幸福。讓廣大人民理解科學發展觀中所提出的發展靠的是人民,為的也是人民這一基本觀點,科學發展觀的傳播教育就能成功地使人民更加擁護黨的領導,響應黨的號召,使黨和人民更加團結一心,共同奮進。
對于國際社會,我們傳播科學發展觀,是要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發展模式已經進入到了科學發展的軌道。中國的科學發展可以為世界帶來更多更大的利益,而不是威脅??茖W發展觀中申明的尊重人權、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觀是相契合的,更易獲取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認可,這樣就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一步謀求發展創造了寬松有利的外部條件。
任何一種價值觀念都需要通過一定的渠道才能傳播到廣大公眾中間,科學發展觀的傳播教育也不例外。對黨內黨員開展傳播教育時,要注意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需要理論工作者作大量的研討工作,及時厘清和理順一些認識和實踐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因此在黨內理論界中召開一些研討會有利于正確開展科學發展觀的傳播教育,減少對科學發展觀的誤解和歪曲??茖W發展觀的傳播教育,不僅需要在黨內進行大規模的宣講,更要讓所有的黨員都能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并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黨報黨刊也可以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傳播教育基地,通過新聞傳媒形式在全黨內部形成學習貫徹落實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輿論氛圍。公共關系理論還強調通過一些特色活動來傳播組織觀念。通過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勞動競賽、崗位評比等活動,這種潛移默化地滲透式的傳播,讓黨員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科學發展觀,對特定的群體如知識層次高的大學生、操作技能強的勞動者有較好的傳播教育效果。
對國內民眾開展傳播教育時,可以運用報刊雜志,但其傳播教育的內容相對應淺顯易懂一些,可以通過生動的事例來傳播。標語口號也多用于農村等欠發達地區,通過簡單明了的標語讓老百姓知道中央的觀念轉變。還可以通過三下鄉活動以及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群眾文藝活動讓人們了解科學發展觀,接受科學發展觀,支持科學發展觀,時間科學發展觀。
與國內傳播相比,國際社會的傳播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對科學發展觀會有不同的理解,在向國際社會傳播科學發展觀時,可將相關論述譯成外文,建立起國際文化交流平臺,讓外國人通過書籍了解科學發展觀。在外事活動中,中國領導人經常與外國政要、國際友人談論中國的發展,并向他們傳達和解釋中國的科學發展觀,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傳播窗口。
科學發展觀的傳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按照公共關系理論,在傳播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所反饋,以便及時考察傳播的效果。
科學發展觀在黨內黨員中的傳播最為關鍵,因此對黨內黨員的傳播效果進行評價尤為關鍵。對黨內黨員進行科學發展觀的傳播教育,所要達到的效果是黨員都能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并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要不斷的用科學發展的標準對黨內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進行檢驗。在不斷地反饋中及時找出傳播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問題,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讓科學發展觀的黨內傳播真正發揮長久的效果。
評價科學發展觀在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中的傳播教育效果,可以依據社會輿論風氣、民心向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評價等指標來進行。從公共關系視角看,外部公眾對組織的印象改變需要一個過程,首先是要知曉并了解組織理念的轉變,然后要對此產生興趣和感情,還要真正理解組織的意圖,改善自己對該組織的印象,直至最后在行動上支持該組織。因此考察外部公眾科學發展觀的傳播教育反應之后,黨要根據輿論、民意及外部評價對科學發展觀傳播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加以調整和完善,以便使科學發展觀這一新時期治國理政的新觀念獲取國內民眾的廣泛認同及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