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影響地方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隱形殺手。大學生心智正在走向成熟,辨別是非和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如果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就容易累積、演變成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就三所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地方高校 大學生 心理健康 調查 對策
本文中的地方高校特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快速推進,由一批辦學條件相對較好的高專、高職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或獨立升格形成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薄弱的辦學基礎、有限的辦學資源越來越難以滿足地方高校發展的需求,又由于受多元化價值觀和現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影響地方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隱形殺手。本文試就三所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與分析
我們對湖南省3所地方高校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按照相同比率對3所高校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960份,回收922份,有效問卷900份。從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其中發現有嚴重心理問題者共96人,占11%;一般心理問題以上者163人,占18%。地方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和國內青年,主要有以下4種類型:
1.環境不適應型。調查中共有23名大學生在適應環境方面存在心理問題,占心理問題學生總數的9%,其中比較嚴重的8人。環境不適應型的大學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級,共有16人,占環境不適應型總數的70%。大學生在中學階段一般都是父母呵護,同齡人羨慕的對象,不知不覺就滋生了優越感和驕傲的心理。進入大學后,他們各自的優勢不再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周圍的同學,再也找不到那種鶴立雞群的感覺,從而產生失落、焦慮、自卑心理,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困惑之中,由此而產生了自我封閉、得過且過的消極心理。
2.人際交往障礙型。在中學階段,大家各自忙于學習,疲于應付各種考試,對人際交往能力要求不高。跨入大學校門后,大學生需要獨立去面對生活,去構建自己的交際圈。有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容不得別人有半點不同的意見,對周圍的同學嗤之以鼻;有的學生缺乏安全感,對同學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處處設防,使同學敬而遠之;有的學生擔心同學會嘲笑自己的某些不足,自卑自憐,性格孤僻,等等。調查中共有35名學生存在人際交往障礙,占心理問題學生總數的14%。其中,來自農村家庭的29人,占人際交往障礙型總數的83%。
3.就業焦慮型。地方高校的不少學生面對社會的挑選,更是感覺無所適從,產生了畢業恐懼癥。有的學生為了避免出現就業就失業的現象,他們只能給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標,如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考研究生,考公務員等。但是要想實現這些目標,并非一帆風順。當他們的目標受到挫折時,他們很容易產生憂慮、焦慮、自卑、神經衰弱等心理疾病。調查中,共有38名學生存在就業焦慮,占心理問題學生總數的15%。其中,高年級學生34人,占就業焦慮型總數的89%。
4.情感受挫型。大學生時代正處于浪漫多情的時期,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渴望愛情。但由于大學生心智還不成熟,處理感情問題缺乏經驗,看待問題容易極端化。調查中,共有64名學生的戀愛不正確,占心理問題學生總數的25%。有的學生暗戀別人,但又羞于向對方表白,常常由于對方不經意的一言一行而悲而喜,內心時刻處于焦灼之中,有時甚至表現為病態;有的學生一旦戀愛受挫,就產生悲傷、絕望、煩躁等消極情緒,進而導致心理苦悶,有的甚至出現心理變態或輕生心理。特別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在校大學生放縱自己的心理欲望。如一些大學男生的“半月談”,大學女生的“每周一歌(哥)”;有的只圖一時快樂,缺少理智思考,昨天還山盟海誓,今天卻瀟灑拜拜等,給自己今后的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除了以上問題外,比較普遍的還有因家庭貧困引起的心理問題(占6%),因對自己外表不滿意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占5%),因性困惑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占3%),因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占3%),因對教師、對學校不滿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占4%),等等。所有這些心理問題,都告訴我們,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需要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因素
1.社會環境因素。隨著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的沖擊,高校不再是“象牙塔”。大學生不可避免的要與社會發生接觸,有時甚至受到社會消極現象的摧殘,加上泥沙俱下的大眾傳媒內容,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猛烈的沖擊著大學生脆弱的心靈。如教師教育學生“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現實社會中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卻正在泛濫;書本中教導學生要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社會現實不少的執绔子弟卻憑關系、金錢壓縮了就業機會和施展才華的空間。大學生觀念中的社會與現實中的社會形成強烈反差,使他們處于矛盾和痛苦中,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
2.高校教育因素。雖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目前仍有一些地方高校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文件上和口號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如有的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既沒有經費保障,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又沒有專門的機構和工作人員。有的地方高校雖然有機構和經費,但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大多是學生管理工作人員、院(系)書記、輔導員等,由于他們不具備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只能憑經驗、摸腦袋。
3.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調查表明,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如貧困家庭出身的學生更容易產生敵對、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生活在父母離異、父母不和的家庭環境中的學生比生活在雙親健全的家庭環境中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冷漠、孤僻、膽小憂郁、敏感多疑、對人缺乏信任等心理。特別是有些獨生子女家庭把孩子從小就養在“溫室”里,一味地嬌慣縱容,孩子從來遭受過挫折,使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稍有磨難便一蹶不振;還有的家長把自己未能實現的目標轉接給孩子,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從小就給兒女灌輸光宗耀祖的思想,容易使學生產生壓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線便崩潰,導致心理障礙。
4.自身素質因素。大學生基本上處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智正在成長成熟的過程中,發展不平衡,容易意氣用事,他們既渴望獨立去面對生活,卻又缺乏應對生活挑戰的經驗。如有的學生看到同學形象氣質佳,而自己相貌平平,總感到自慚形穢,尤其是當自己在感情上和生活中受挫于那些形象氣質比自己好的同學,就會將所有的原因歸結在外表上,甚至將希望寄托與化妝、整容等,既耗費了心思和金錢,還會產生自卑心理,喪失自信心;大部分學生開始向往與介入朦朧的校園愛情,但由于缺少經驗,缺乏自信,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被異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閉自己,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還有的學生環境適應能力不強,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欠缺,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依然無法融入集體,無法找到可以交心的朋友,導致大學生心里苦悶而產生心理疾病。
三、地方高校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加大宣傳,引導大學生正視心理健康問題。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對心理健康引起重視,很少從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有些學生即使發現自己有心理問題,也難于啟口,不好意思向教師咨詢。因此,必須通過課堂、廣播、黑板報、宣傳單、主題活動等形式,加大對心理健康的宣傳力度,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同時,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作用,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立必修或選修課程,給予相應的考核和學分,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正規化。
2.加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大學生心理上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教育的問題,都可以從教育上找到根源和解決的辦法。地方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做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要加強對學生的“三觀”教育,幫助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社會問題和社會大環境中存在的消極現象,指導他們正確認識人生中的挫折,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組織開展健康活潑、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協調發展。
3.加大投入,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建設。總體而言,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足,盡管教育部門三令五申要求高校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地方高校重智育輕情育的傾向還沒有完全改變。部分地方高校只有一個心理指導中心,心理輔導老師也是趕鴨子上架,由學校負責管理學生的教師兼任,素質參差不齊。地方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有關經費的投入力度,學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聘請具備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心理學專任教師任專職或兼職人員,在院系一級成立心理指導中心,并大力培養心理輔導教師,挑選那些具備豐富經驗,專業素質強的教師擔任心理輔導員。同時,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邀請專家進行心理方面的專題講座,對學生工作隊伍從業人員及班級心理委員講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壯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隊伍。
4.改進方法,積極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根據地方高校大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主動改進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變“被動輔導”為“主動出手”,變“事后教育”為“事前預防”。如每學期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并對普遍性的心理問題進行集體心理輔導,對少數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重點進行心理輔導等;除了通過課堂和心理咨詢這種面對面交流的形式外,還可以設立“心理悄悄話”信箱、開設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微博或QQ群等,創造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的平臺;創辦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報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舉辦各類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組織召開心理主題班會等,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心理健康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質,等等。
參考文獻:
[1]屈克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6).
[2]劉佰橋.2007級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8,(10).
[3]周愛萍.甘肅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5).
[4]呂年春,魏波.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與探討[J].群文天地,2010,(8).
[5]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