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醫改實施后,社會和醫院對臨床護理人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提高臨床護理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在校護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本文針對目前外科護理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了采取改變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方法、優化師資隊伍、改進考試制度及加強見習教學這“五個關鍵”措施,來提高外科護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外科護理 教學改革 措施
一、護理教學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護理是外科護理教學是護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護生將課堂上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與病人的臨床護理實踐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是使護生獲得專業護士所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態度和行為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護理教學還存在諸多缺陷和不足。
1.教學方法比較陳舊單一
大多數教師還沿用傳統而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照本宣科,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2.只注重知識灌輸,不注重技能培養
偏重死記硬背、照本宣科,導致學生質疑能力差,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3.教材內容繁多,學時緊
為完成理論授課任務,實驗課學時偏少,不利于學生掌握相關操作技能。
4.臨床見習時間少
即便按教學大綱要求實施了,質量也得不到保證。
二、提高護理學教學效果的具體措施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改變重傳授知識,輕能力培養的傳統教學思想,加強基層知識、基礎理論的傳授,同時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上,以增強將來從事護理工作的適應性。
2.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臨床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帶教模式,將護理學理論與教育學理論相結合,創新教學方法,將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如何讓外科基礎理論和臨床工作相結合上。應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同學興趣;學生主動發言,分享信息和感受;應用PBL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辯證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將導讀、導思、導議貫穿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外科護理程序進行帶教,并應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學習的思維情緒和智力活動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狀態,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智力,學會學習,提高獨立思考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優化教師隊伍
要求擔任臨床護理課程教學的人員應當是雙師型人才,不但要具備教師資格,還應取得相應執業資格。不但熟悉醫療知識、精通護理知識,而且還必須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為適應現代教學思想的要求和新醫改政策,從學校到教研室,都要高度重視臨床教師的臨床實踐能力,有計劃、有步驟、分期分批輪訓教師,教師要到臨床進修學習,掌握豐富的臨床經驗。
4.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逐步樹立以拓寬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學生成績評定綜合化,把期末考試、平時測驗、社會實踐、動手能力、學習紀律、課堂發言按一定比例綜合記入學生成績。
5.加強實踐教學
學生是通過觀察自己帶教老師的示范行為,最初理解而建立對護理工作的概念。良好的示范有助于幫助他們認識到護理工作的嚴肅性,養成求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學校要大力支持、重視臨床科目見習教學,開展醫院與學校技術協作,把外科的臨床見習任務交給醫院外科護理部協助完成,充分發揮醫院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作用,讓學生早接觸臨床,多接觸臨床,使他們從感性上了解外科臨床工作的概況,了解醫院、醫師對患者應負的責任,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使他們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更加鮮明、具體,從而提高學生對自己的責任心,并激發他們學習護理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結語
護理是一門綜合性質的實踐性學科,在新醫改政策的導向下,要提高護理教學質量,需不斷完善護理臨床教學管理體系,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稱職的帶教老師,利用各種靈活的教學方法,通過綜合全面的評估,加強對護理實習生的目標培養,使其成為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繼坪,宋錦平,成翼娟.臨床護理教學情況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199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