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反思能力在教師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國內外教育專家在培養教師反思能力方面的一些思想,就教師如何進行自我反思,學校如何建立教師成長的造血機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反思能力 教師成長 造血機制
20世紀后20年,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和探求新的更有效的教師成長模式。其中,注重教師自身的反思性發展是其鮮明的特色。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因素。
一、對反思及反思能力的理解
1.什么是反思
反思的概念可追溯到John Dewey。杜威認為,反思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它起源于所親身經歷的疑惑,由疑惑導致有目的地尋求解決疑難的方法,通過觀察思考,得出結論,再通過對現實活動的改造來驗證假設。
教學反思能力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意識對象,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認真的自我審視和評價、反饋、控制、調節、分析的能力。
2.教師為什么需要反思
希昂(1987)認為,盡管教師通過接受傳統的教育理論與技能訓練能夠學到一些專業知識,但是大量的知識仍然是來自他們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自我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G.J.Posner)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于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舊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在原來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通過反思,教師們對于自己應該使用哪些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安排教學環境有更加清楚的認識,自信心得以提高,滿足感得到增強,能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能力得以不斷增強。
3.我們需要反思什么
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確與否是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如果一個教師的教育理念陳舊、教育方法落后,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對學生的傷害往往越大。
在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中,無論是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還是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實驗法,其本身并沒有優劣之分,關鍵看運用得是否得當,即是否符合教學任務、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教師自身情況等。
對于教師而言,恰當、得體、適度的外顯行為不但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還可以營造充滿感情色彩的課堂教學氣氛,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任何一個教師在外顯行為的運用方面都可能有不適當的地方,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具有對自己外顯行為的反思能力,在反思中不斷完善自己。
總之,一切影響教學成功的因素都應納入反思的范疇。
二、教學反思能力的自我培養
反思性教學鼓勵教師在實踐中提出和總結個人的理論見解,而不是盲目地追隨他人的理論。反思性教學模式也體現了個性化,強調個人對實踐的不同理解,非常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呢?
第一,要建立反思意識。只有對教學反思有明晰而正確的認識,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從而激發起反思的內在動力,進而產生具體的反思行為。教師只有以自己教學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識強的教師會經常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使自己不斷完善。
第二,要進行自我剖析。自我剖析既是教師對自己進行批判性反思過程,更是自我提高的過程。教師經過不斷自我剖析、自我診斷、自我調整,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認識,最終得以自我提高。
第三,要相互聽課評課。認真做到經常性地進行學習性聽課,特別是聽優秀教師的授課。通過對照反思,及時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同時要善于吸納他人的成功之處,并有效地溶入自己的經驗中。
第四,善于聽取同行的建議。虛心聽取同行教師或聽課專家的反饋意見。教師雖然經歷了自我剖析的過程,但不一定能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這時同行教師或聽課專家的意見就會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面對面的評課能把問題分析得更清晰、更透徹,使被聽課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況。
第五,要堅持寫教學日志。教學日志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環節。它既是一種特殊的備課形式,又是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全面反思過程;它不但有利于改進、優化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還有利于強化教師的教研意識。一般來講,其內容包括實際教學效果與備課設想的差距;教學內容的調整、補充是否合理;教法的成功之處與存在的問題;教學理念是否出現偏差;外顯行為是否有利于良好課堂氣氛的創設,等等。無論記載什么內容,必須抓住自己感受、領悟最深的東西。或是成功之處,或是失敗之處;或是教學中的困惑,或是教學中的疑難等。通過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認真反思,就會將真切、豐富的教學體驗和冷靜的教學理性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把反思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層面上。
三、建立教師成長的造血機制
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外在的影響,指對教師進行有計劃的培訓;二是教師內在因素的影響,指教師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師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實踐和追求。前者是輸血機制,后者為造血機制。
關于教師及其發展,建構主義觀點認為,一方面,應該通過各種手段了解教師的真實思想、觀念,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和現實處境,針對他們的現實需求和接受能力進行職后培訓和繼續教育,而不是將某種主義、某種教學法強加于他們;另一方面,應該提倡反思性教學,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對學校而言,重視教師的職業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為此,學校應該加強制度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措施。如安排專題講座、聽課、說課、公開課、評課等,為青年教師搭建一個成長平臺。學校領導要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為他們創設一個和諧、向上的工作氛圍。要塑造團隊精神,增強凝聚力。要讓全體成員感覺到這個集體的和諧和團結,讓每個人都覺得充實而快樂,讓每個人都享受到管理的人性化,讓所有人都有進修、提高和發展的機會。
建立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成長的造血機制,要求教師真正成為教育教學的積極參與者、研究者和實踐者,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為此,教師要學會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努力成為一個反思型的實踐者或從業者。通過反思,教師的自我覺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才能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