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業化、專業化的深入發展引起了工程管理的巨大變化,為了界定工程管理專業的內涵及其知識體系框架,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和文獻綜述方法提出,絕大多數學校工程管理專業屬于狹義的建筑工程管理范疇,知識體系應涵蓋工程建設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建筑產業管理,建筑企業管理以及建設項目管理等領域,對于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建筑工程管理 專業內涵 知識體系 全生命期管理
一、引言
我國的工程管理專業主要由建筑經濟與管理或者建筑管理專業演變而來,在國際范圍內其英文名稱大多為Construction Management。比如,英國皇家建造師協會(CIOB)自1980年推出建筑管理課程,該課程主要包括建筑技術、建筑環境、專業知識和技能四個部分,并把CM課程作為CIOB特許建造師教育框架的基本課程。李世蓉教授,作為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協會2009~2010年度的全球主席,在CIOB內部發起了對建筑管理內涵及邊界進行重新定義的專題研究工作。
在建筑工業化、專業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由于建設項目本身以及建筑技術、投融資模式、采購方式、運營維護方式等的巨大變化,使得工程管理的內涵和邊界變得十分模糊。姚兵(2003)提出建筑管理學應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學、建筑業產業管理學和建筑企業管理學三部分內容。成虎(2007)提出工程管理是對工程全生命期的管理,包括對工程的前期決策的管理、設計和計劃的管理、施工的管理、運營維護管理等。仁宏(2007)提出工程管理雖然起源于土木工程領域,但是工程管理的內涵和范疇已經顯著擴大,凡是與技術管理有關的領域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疇。新形勢下,如何界定工程管理專業內涵及其知識體系是本文的研究課題。
二、工程管理的內涵
(一)泛工程管理的概念
1.工程
工程,將自然科學的原理應用到工農業生產而形成的各學科的總稱。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機電工程,化學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的內容包括對于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和研究,設備和產品的設計制造,工藝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其中,工程有時特指建設項目,如三峽工程。有時指一種事業,如希望工程。
按照用途的分類,可以分為住宅工程、公共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工業工程。
2.工程管理概念
工程管理指通過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以實現工程預期目標的過程。盡管工程管理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領域,然而,工程管理的內涵和范圍已經顯著擴大,逐漸滲透到國防、航空、交通、石油化工、采礦冶金、信息等各行各業。如今,工程管理既包括工程建設實施中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復雜的新型產品的開發管理、制造管理和生產管理;還包括技術創新、技術改造的管理,以及企業轉型發展的管理,產業、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和戰略發展的研究與管理。因此,凡是與技術管理有關的領域都是泛工程管理的范疇。
(二)教育部工程管理專業內涵
1998年教育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時,原管理工程、房地產經營管理、涉外建筑工程營造與管理、國際工程管理等四個專業(或方向)歸并為工程管理專業,并下設“房地產經營管理”、“投資與工程造價管理”、“工程項目管理”、“國際工程承包”和“物業管理”五個方向(見圖1)。教育部工程管理專業學科門類屬于管理學,隸屬于一級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工程管理與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作為該學科下設專業之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所設立的工程管理專業并不能涵蓋“泛工程管理”內涵,它并不包含“工業工程”等管理內容。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工程管理專業也并不等于單純的建筑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它還包括房地產經營與開發等內容。截止至2008年4月,包括本科目錄外的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工程造價、項目管理本科專業,國內高等學校中已有283所設置了工程管理本科專業。有些院校完全沒有工程背景,比如一些財經院校開始的工程管理專業,但多數都立足于土木學院、建筑學院的工程專業開設。因此,國內的工程管理專業多數可以歸類為建筑工程管理,即狹義的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三、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框架知識體系
本質上說,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屬于一門綜合交叉學科,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科學的性質和研究方法為主要特征的專業門類。按照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研究對象分析,其知識體系可以包括建設項目管理、建筑企業管理、建筑產業管理;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學科知識分析,可以包括管理學、經濟學、工程與技術(土木建筑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水利工程等)、法學、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等。
(一)工程建設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
工程建設法規是調整國家管理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經濟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公民在工程建設活動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范圍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工程建設活動中的工程建設管理關系,如國家建設行政管理機關與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第二,工程建設活動中的工程建設協作關系,這種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如建設單位(發包人)與施工單位(承包人)之間的關系等;第三,從事建設活動的主體內部勞動關系,如訂立勞動合同、規范勞動紀律等。從立法層次上,可以分為法律、行政法規、地方建設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四個層次。
工程建設標準是工程建設的技術基礎,是建設工程管理的技術依據,受各項建設工程法律法規的約束。工程建設標準體系作為建設工程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的組成或支撐,共同構成了建設工程管理的制度體系。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分為推薦性標準和強制性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區標準和企業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
加入WTO之后,我國也將逐步完善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其基本原則是:
(1)對直接涉及公眾基本利益的安全、衛生等技術要求和直接涉及國家長遠利益的環保、節能等技術要求,按照指令性模式制定技術法規,強制執行。
(2)對不直接涉及公眾基本利益和國家長遠利益的技術要求,以及為保證實現技術法規強制性要求而采取的途徑和方法等,按照陳述性模式制定技術標準,屬于非強制性技術文件,推薦自愿采用。
(二)建筑產業管理
廣義建筑業指建筑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及參與該過程的各個產業和各類活動,包括建設規劃、勘察、設計,建筑構配件生產,施工及安裝,建成環境的運營及維護管理,以及相關的技術、管理、商務、法律咨詢和中介服務,相關的教育培訓科研等。其產品不僅包括實體建筑產品,也包括了大量服務和知識產權,這是建筑業真實的活動空間。狹義的建筑業屬于第二產業,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業、建筑安裝、建筑裝飾、其他建筑業。建筑業管理主要集中在建筑市場管理及行業管理兩方面。
廣義的建筑市場指建筑產品供求關系的總和,表現為建筑產品、建筑生產活動以及有關機構。建筑市場上的交易物種類繁多,包括咨詢服務、勘察、設計、施工、構配件、勞動力、建筑材料、施工機具、運輸服務、建筑技術和信息服務等。
1.建筑產品供求機制
建筑產品按照性質可以分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多數公共建筑和基礎設施都屬于公共物品或者準公共物品,建筑市場買主可分為政府部門和民間部門(企業和個人),政府向來是最大的買主。
從需求的角度看,社會對建筑業需求具有周期性。短期看,存在繁榮與蕭條的更替。長期看,建筑業與工業化和城市化有密切關系。城市化進程呈現S形曲線,建筑業增長速度呈現倒U型。從供應的角度看,建筑業存在建筑工人技能水平落后、咨詢設計人員能力不足、承包商提供融資承包等能力不足、建筑產品供給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2.建筑市場價格機制
建筑市場產品定價存在三種模式,市場定價、計劃定價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指導定價。計劃價格,政府對建筑產品數量、價格均進行管理,典型的定額計價方法屬于這種類型;指導價格,政府對建筑產品數量進行管理,而放開價格,通過市場競爭方式確定;市場價格,政府對于建筑產品數量和價格都放開,全部由市場確定。目前,我國主要采取的是指導定價模式。
3.建筑市場競爭機制
為了確保建筑市場有效競爭,政府需要進行大量工作,這些工作包括:
①政企分開,避免行政權力介入市場。
②避免壟斷,維護消費者權益。
③反不正當競爭,規避腐敗。
④規范招標投標活動。
⑤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
4.建筑市場化準入與開放
目前,我國建筑市場采取準入許可制度,即企業資質許可和執業人員資格許可制度,進入我國建筑市場需要具備相應的企業資質和個人執業資格。同時,建筑市場國內開放工作基本完成,并且按照WTO規則實施了國際開放。
5.產業組織與市場結構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研究建筑市場的組織、企業的行為和這些行為所產生的后果。它以建筑產業為研究對象,研究他們的組織形態,這些可以歸納為市場結構、市場行為與市場效果。當前,建筑產業及市場結構方面存在的顯著問題是壟斷和過度競爭問題。
6.建筑質量與安全管理
建筑質量與安全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建筑質量不合格是造成人身傷亡的首要因素。過低的建筑壽命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7.建筑業制度和技術創新
建筑業需要在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個方面下大力氣突破,利用信息經濟學、產權理論等相關研究成果完善建筑管理制度,并在建筑設計及施工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筑能耗偏高是我國建筑業面臨的一大挑戰,全面推進節能技術、綠色建筑是當前建筑業的發展趨勢。此外,還需要解決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造成的生態破壞、噪聲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8.建筑行業培訓與教育
建筑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建筑業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提供基本的固定設施,建筑質量直接影響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如何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切實推動建筑業良性穩定發展是一個基礎性課題。完善相關協會組織、開展相關培訓和教育是一項基本任務。
(三)建筑企業管理
建筑企業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業、勘察設計企業、工程監理企業和其他咨詢企業(招標代理、項目管理服務企業)。按照西方分類方法,可以分為承包商和咨詢類企業兩大類。建筑企業管理主要側重于建筑承包商(施工企業或者總承包企業)的管理。其內容一般包括:
1.現代企業制度
建立治理機制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建筑業的一項基本任務,國有建筑企業要通過股份制改革實現科學化管理,實現政企分開并提高競爭力和自負盈虧能力,改善經營生產效率。
2.企業發展戰略
建筑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需要確定企業經營業務和發展戰略,在經營領域、主營產品、競爭優勢等方面打造企業的特色和特點,其中還包括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組織機構等的相應調整。
3.企業經營管理
招投標是建筑企業市場開發以及承攬任務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日常經營活動還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機械設備管理、質量安全管理、計劃合同管理、工程技術管理等。
4.企業生產管理
建筑施工企業生產管理全部圍繞著建設項目展開,所以其管理以項目現場管理為主,強調項目管理方式,強調項目經理責任制和成本核算制。
(四)建設項目管理
建設項目是在一定空間上的技術系統。它由功能面和專業要素組成。比如,一個校區由教學樓、圖書館、宿舍樓、實驗樓、體育館、辦公樓等組成。而教學樓提供教學功能,它包括建筑、結構、給水排水、電力系統、消防、通風系統、通信、多媒體系統、語音系統、智能化系統、電梯等許多專業要素組成。這些專業要素不能獨立存在,他們通過系統集成共同組合成教學樓功能。
1.了解建設項目環境
比如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自然環境、其他方面等。
2.確定建設目標
除了傳統的目標如質量、費用、時間三者之外,還需要關注安全、環保、與環境協調等因素,并且努力確保利益相關者滿意。
3.熟悉工程建設模式
這些工程建設模式包括代建制、項目法人責任制、DBB模式,DB模式,EPC/TurnKey總承包模式,還有以融資為目的的 BT、BOT、TOT模式等。
4.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建設程序劃分,主要包括決策階段、建設實施階段(設計和施工)、竣工投產使用階段;按照管理主體劃分,包括業主方項目管理、勘察設計方項目管理、施工方項目管理、供貨商項目管理等。按照管理內容分,包括項目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溝通管理、采購管理、整體管理等。
四、結論
從學科角度分析,工程管理專業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下設專業,與工業工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并列,屬于泛工程管理范疇。從我國開設工程管理專業院校實際情況分析,除部分學校開設房地產經營與開發方向外,絕大多數學校工程管理專業對應狹義的建筑工程管理范疇。建筑工程管理主要以建設項目、建筑企業和建筑產業為研究對象,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規、產業管理、企業管理和微觀項目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姚兵.建筑管理學[M].北京: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2]成虎.工程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任宏.工程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郭樹榮.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與對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9,(5):43-46.
本文系石家莊鐵道大學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工程管理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研究》,編號:11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