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生是改革的目的,居民收入是衡量民生的一個標尺,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角度,對安徽三十多年來的改革作了回顧和分析,對安徽的改革探索進行了總結,并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思考。
關鍵詞:安徽;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改革;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133-03
一、安徽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解讀
安徽省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最低是1978年時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1.5%,最高是1996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92.9%,2010年,安徽省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2.6%。大多數的年份中,安徽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變化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雖然時有高低,但相差不大,基本可以說是隨全國水平波動,只有兩個階段是例外情況:一是1978—1981年,安徽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高速增長,迅速躍升到全國平均水平的86.3%;二是1997—2002年,安徽明顯失落,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全國平均水平的92.9%下降到只有78.3%。
根據以上安徽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與全國的比較,可以將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情況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79—1981年的三年迅速提高期。改革開放初期,安徽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先河,生產大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以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速度(安徽年均26.2%,全國同期年均12.7%),三年翻番,迅速拉近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占全國平均水平的61.5%,變成全國平均水平的86.3%。
2.1982—1987年的六年穩定趕超期。隨著改革開放在全國全面推開,安徽人民再接再厲,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以略高于全國的增長速度(安徽年均16.8%,同期全國15.3%),逐步向全國平均水平靠近,從全國平均水平的86.3%,變成92.3%。
3. 1988—1996年的九年平穩發展期。此階段,安徽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和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相比較,中間雖然有所下降,總體基本持平(同期安徽年均19.2%,全國19.1%),雖然有些波動,但基本上可以稱為同步發展。
4.1997—2002年的六年失落期。1997年安徽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猛然剎車,年增長率下降16.6%,比全國平均增長水平多降14.3%,并在隨后的五年中始終低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六年平均年增長率安徽為5%,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為8.1%,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1.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從全國平均的92.9%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78.3%。
5.2003年至今的跟隨期。在這個階段,安徽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變化情況基本和全國同步,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2.8%和12%,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相比,比例略有提高(從78.3%上升到82.6%),差值越來越大(從1 670.4元變為3 320.8元)。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尺度,安徽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變化的情況,和安徽省經濟發展變化情況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就不作深入的闡述了。
二、安徽經濟社會呈階段性發展的原因分析
對于劃分出的五個階段,前三個階段和安徽省在全國率先進行改革關系密切,隨著改革開放在全國的全面鋪開,安徽的先發優勢逐漸消失,最后的第五階段也屬于正常狀態,安徽在全國的市場化經濟大潮中起伏前進,只有第四個階段的失落期明顯屬于非正常狀態,到底什么原因讓安徽經濟飛奔的車輪猛然減速呢?
雖然1997年有亞洲金融危機、國家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對經濟產生影響,但不應該特別針對安徽省產生重大的影響,使安徽經濟發生重大轉折的事件的根本原因,只可能來自于安徽省的自身內部。
在《安徽統計年鑒1998》中,開篇有這樣的一句話:“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國有企業改革為突破口”,可能給出了問題的原因,這里就簡單回憶一下當年發生的事情。
1996年12月6日,時任國家經貿委主任王忠禹在全國經貿工作會議上提到,1997年要打好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五個攻堅戰,即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兼并破產、結構調整、扭虧增盈、治理三亂。
1997年1月20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1997年經濟體制改革實施要點》的通知下發,3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了通知,隨后,企業改制工作在全省全面推行。
具體情況不再贅述,引用時任安徽省滁州市委書記張春生的一段話:“滁州鄉以上有近3 000家工商企業,如果每年改100家,要三十年;每年改500家,也需要六年。那樣勢必會失去很多機遇,使我們付出更大的改革成本和代價。只有一鼓作氣,全面推開,形成強大的氛圍和聲勢,才能取得企業改革的預期效果,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
安徽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總結了許多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果和經驗,而根據省統計局的總結,安徽省國有企業改革有“國有工業經濟分布過寬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一批國有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公司制改制成效顯現、中小型國有工業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國有工業經濟的控制力逐步增強”等方面的成效。
雖然有經驗和成效,并不能否定由政府主導,強力推進的安徽省國有企業改革,沒有遵照客觀經濟規律,沒有充分考慮不同企業的狀況,方式方法比較簡單,行動有操之過急之處,沒有充分聽取廣大干部職工意見,沒有完全照顧到企業職工利益的事實。
1997年安徽國有企業改革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上的直接表現就是:當年增速下降16.6%,同期全國增速下降2.3%,對安徽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影響達到14.3%,并從此開始了一個長達六年的安徽相對于全國的落后周期,使安徽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下降了24.4%。
和第四階段相對應的是第一階段的迅速提高期,這兩個階段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安徽省在全國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嘗試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兩個階段又有各自的特點,時間、地點和對象的不同是最直觀的表現,一個是改革開放共識基礎上的對城鎮國有企業進行的改革,另一個是開創性的在農村集體經營基礎上的改革,除此之外,兩次改革的根本不同表現在:
1.改革的推動力不同,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是在人民群眾自身迫切需要的基礎上開始的,是自下而上的,是各地借鑒別人經驗基礎上不斷創新的大膽嘗試,而1997年安徽的企業改制,是通過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層層推進的。
2.改革的出發點不同,從小崗村開始的改革,最初只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在此基礎上,各地城鄉改革的目的也基本上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1997年安徽的企業改制,初始目的是為了解決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組織形式,在此基礎上,有些地方將出發點轉化成了如何盡快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
3.改革的推進方式不同,最初的改革,是各地在吸取別人經驗教訓基礎上的不斷探索和深化,而1997年安徽的企業改制,沒有充分考慮諸多企業的不同狀況,不管企業有沒有改制的必要,人為制定改制的標準和時間表,強制推進的。
4.改革的結果不同,從安徽農村開始的改革,使安徽人民率先感受到改革的成果,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高速增長,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而1997年安徽的企業改制,使一批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分崩離析,造成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成為居民收入增長的制動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猛然下降,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從逐步接近到迅速落后,并且似乎元氣受損,就此喪失大好形勢。
三、對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思考
1.立足自身,結合實際。雖然中央政府批準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但我們要知道,近年中央政府制訂或核準的各行業振興規劃和地區發展規劃多達數十個,現在,幾乎所有的行業、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上都被多個規劃交叉覆蓋。規劃多了,也說明中央政府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不會額外給予太多實質性的優惠,但至少,《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給了安徽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對安徽來說,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現在,安徽已經從“不是東西”的政策棄兒變成“中部崛起”、“承接轉移”的示范區,工業化、城鎮化高速發展,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積累,經濟正處于起飛階段。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幻莫測,風險和機遇并存,如何抓住當前難得的機遇,促進安徽跨越式發展,是對安徽人民的一次重要考驗。安徽要發展,必須要立足自身,盡量全面客觀分析當前形勢,結合安徽的實際,制定確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并確實貫徹落實。
2.搶抓機遇,注意創新。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中,列出了安徽的許多優勢,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在這些優勢中,所謂的“區位優勢明顯”,在交通發達的今天,作用越來越小,完全可以被其他因素消除;“資源豐富”的優勢,在越來越講求科學和諧發展的今天,實在是擺不上臺面的事情。而其他如產業結構、發展模式、資源應用、社會管理等難以用具體數字衡量的相對“軟”的因素,反而是我們要重點解決好的因素,而且,這些往往是我們安徽解決得不是很好的因素。
3.注重民生,穩步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領域先行,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經濟建設的成就舉世公認,而政治體制和社會管理方面的改革相對滯后,經過多年的積累,目前已經進入社會矛盾的多發期,如果能把矛盾及時化解消除,就能夠促進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如果解決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我們自身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要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必須首先考慮到民生問題,把確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放在首要位置,只有這樣,各項政策措施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切實有效的開展工作,我們的各項規劃也才能順利推進,我們的各項工作也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統計年鑒(1982—2011)[K].
[2]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Z],2010-0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
[5] 安徽省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
[6] 國家經貿委主任王忠禹1996年12月6日在全國經貿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中小企業,1997,(1).
[7]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家體改委關于印發《1997年經濟體制改革實施要點》的通知[Z].皖政辦[1997]16號.
[8] 張春生.滁州市整體推進企業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江淮論壇,1998,(2).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