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法對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干預、運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和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三個方面進行了綜述,以供研究者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運動;心理健康;綜述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324-02
一、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干預
1.國外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干預研究。1990年,諾瑟等人(noth,MeCullagh Tran,1990)對1969—1989年間進行的80項有關體育運動對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結果表明:一次性體育運動和長期的體育運動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體育運動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患者的抑郁;有氧練習(低強度,長時間)和無氧練習(高強度,短時間)均可降低抑郁;體育運動的持續時間(多少周)和頻率(每周多少次)與抑郁的降低程度有關[1]。1991年,彼特魯茨羅等人(Petruzzelloetal,1991)對1960—1989年進行的104項有關體育運動對焦慮的控制作用進行了元分析,結果表明:體育運動時間必須長于20分鐘,才能有效地降低焦慮;漸進性放松練習同體育運動一樣可以有效地降低狀態焦慮(波動的,暫時的焦慮狀態);體育運動比漸進性放松能更有效地降低物質焦慮(長期的,穩定的焦慮傾向);無氧練習不能降低焦慮;長期的和一次性有氧練習均有效地降低狀態焦慮;運動必須堅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物質焦慮[1]。1992年,拉方丹等人(LaFontaineetal,1992)對1985—1990年間涉及有氧練習和焦慮、抑郁之間的關系且實驗控制十分嚴格的研究進行了分析,其結果同諾瑟等人1990年的研究和彼特魯茨羅等人1991年的研究結果相似[1]。
2.國內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干預的研究。國內關于運動對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征的干預作用,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對長期運動和一次性運動活動效果的比較上,對象大多數是中年男子、中年婦女及一些精神面貌病患者。研究表明[2],有氧練習(連續性有節奏的運動)和力量、靈活性練習可改善中年健康男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長期進行體育運動和長期進行漸進性放松練習(全身各部位依次先緊張再放松的放松方法)均可降低工作壓力較大的婦女的焦慮水平并提高她們的自我效能。也有研究表明[2],進行有氧練習的學生,起心境狀態改善的程度比控制組大,特別是那些練習前存在情緒問題的學生,起心境狀態改善最為明顯,這提示體育運動可能對心理問題大學生具有更明顯的效用。然而,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研究卻很少見。
二、運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
1.運動能使人有效調節緊張情緒,緩解心理上的緊張壓力,形成穩定的心理狀態。運動可以引起體內生物化學的某些變化,如血漿中內原性的擬嗎啡類物質含量升高,這些物質的增加與情緒愉快有關[3],因此,運動可以使積極的情緒得以加強,同時又能夠釋放、轉移、緩和情緒的負面作用。
2.運動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應付機制,合理地解決沖突和挫折,使問題解決更趨于理性化。運動是一種重要的應激源,對人類的生存有著重大意義。從個體的行為反映來看,運動的作用就是要求個體完成特殊目標或按照某種特定要求去行動而對其生理、心理施加的壓力進行的強制。運動應激直接的效果可能產生生理、心理上的代償失調[4],而這種作用可能促使人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所發生的問題。
3.運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經過長期的運動練習能提高人的反應速度和直覺判斷能力,促進人認知能力的發展。使人學會表現自己能力與實力的方法,能使人學會競爭與合作的法則。因此,體育運動能磨煉人的性格,使人變得堅強、剛毅、開朗、樂觀,通過體育運動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需要與動機,學會延緩需要的滿足,學會解決動機斗爭的矛盾,從而使自己的個性更趨于成熟。體育運動能很好的增加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觸形式,滿足人的社會交往需要,促進人的社會化過程,使個性日趨完善。
4.運動能加快自我意識的發展。在運動尤其是集體項目的運動活動中,每個人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注意、情緒等可以較為充分地表現出來,同時運動給個體提供了體驗到控制感、成功感和競爭感的情境,增加了相互間的交往,從而有助于個人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正確認識,有利于自我評價的形成與發展[5]。
5.運動能提高人的意志水平。在鍛煉過程中,如果想要實現既定的運動目標,學會對付艱難處境的各種技能,就必須付出汗水與努力,克服身體、心理上的惰性,克服惡劣的自然現象的干擾。經過這樣較長時間的鍛煉與磨煉后,不僅能增強體質,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勇敢頑強、勇于戰勝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質。
6.運動能提高人的自我效能。運動使人一次次地證明自己的能力,通過某種心理遷移的作用,在做其他工作時也同樣對自我能力充滿信心。這一心理機制在瑞克曼等人人的研究中得以證實,運動確實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6]。
三、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
1.心理學機制。(1)分散注意假說(Distraction hypothesis)。Bahrke(1978)等研究表明,冥想或安靜地休息與身體鍛煉一樣,都可以降低人的焦慮水平。但North(1990)等研究顯示,長期的身體鍛煉在減少消極情緒方面比放松練習或其他能分散注意力同時令人感到愉快的活動更有效[7]。(2)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theory)。自我效能最初由BanZdur提出,他認為,人們完成了一項自己認為較為困難的任務后,會感到自我效能提高[8]。研究表明,人們對運動能力的自信心與完成這一行為的現實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與經常鍛煉者相比,非鍛煉者對于完成同樣工作的能力具有較小的自信心[9],對于有身體鍛煉習慣的人來說,改善心境,增加對影響心理健康事件的處理能力。因此,身體鍛煉可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對抑郁、焦慮和困惑等消極情緒具有抵抗作用。(3)任務掌握假說(Mastery Hypothesis)。任務掌握假說可能與勝任感理論(Pereeived colllpetence theory)相似,表明機體在對具有挑戰性事物的掌握中,欲追求成功和成為強者。當機體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后,就會產生“我能行”的自信心、積極的情感和再次嘗試的欲望,而不成功的結果導致消極的情緒體驗和低自信心。研究表明,身體鍛煉可以使機體獲得獨立感和成功感。有些感到抑郁的人產生于他們對自己身體失去控制[10]。(4)社會交互作用假說(Social Interaetion Hypothesis)。體育運動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種特殊活動,是和造成人們心理障礙的活動不同的一種活動。在比賽場上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中,用語言和文字進行的交往少,用身體的動內心的安靜與平衡。
2.生理學機制。(1)胺假說(Amine hypothesis)。運動時機體內單胺類物質的變化可能是運動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機制。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加強腦內單胺類神經突觸的傳遞[6]。腦內第一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基可以影響機體的覺醒和注意力,同時也與抑郁和睡眠失調有關。(2)內啡膚假說 (Endorphin hypothesis)。內啡膚假說也是一個用來說明身體運動影響心理健康的流行假說[8~10]。內啡膚是由腦垂體、下丘腦等分泌和釋放的一種強大的嗎啡類激素,具有與嗎啡類似極強的鎮痛作用,并出現欣快感。內啡膚引起的欣快感可降低抑郁、焦慮、困惑以及其他消極情緒和程度。人體在進行長時間運動時(60分鐘以上),體內啡膚能保持較高水平。在激烈的比賽中,許多受了重傷的運動員仍然能堅持比賽并得到好成績,可能與內啡膚的鎮痛作用有關。(3)心血管功能假說(Cardiova scularfitness hypothesis)。心血管功能假說認為心境狀態的改善與心血管功能的提高相關。身體鍛煉通過加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加強血管的收縮性和滲透性。健康的血液循環可以使體溫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經纖維的正常傳導性,從而有利于心理健康。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這個假說。
3.社會學機制。體育運動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在于“通過人和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真正占有的過程,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過程’”(馬克思),即體育運動能實現或加速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一般說來,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特定社會文化關系內化的過程,是人格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過程。體育鍛煉可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正常生長和機能的全面發展,也能促進人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此外,體育運動能向大學生提供社會規范教育的場所和實踐社會規范的模擬機會,培養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行為能力、行為方式與行為規范,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認同感、合作精神、平等公正和競爭等社會觀念以及責任、義務、權利等社會理念、促進人格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株瓊,高銘鼎.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教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3.
[2] 呂曉昌.有氧鍛煉負荷強度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J].體育學刊,2003,(1).
[3] 陳仲庚.實驗臨床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7.
[4] 任未多.身體活動與運動鍛煉的心理效應[J].體育科學,1997,(3).
[5] 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 錢煥琦.大學生心理衛生[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7.
[7] 黎凡.蘭州地區4 868名大學生神經衰弱調查報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8,(2).
[8] 張作化.我校歷年來學生因病休學、退學、死亡情況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9,(3).
[9] 張伯源,陳仲庚.變態心理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0] 張智勇.不同群體心理衛生評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
[責任編輯 魏杰]